照明设计技艺
2005/8/24 15:43:03 电源在线网
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迅猛发展,使人们的公共活动从室内发展到室外,大量的公共活动是在室外进行。审美的需求也使人们不满足于夜晚的建筑以漆黑的面目出现,开始进行局部的灯光装饰,如入口、招牌等逐渐发展成对建筑的整体投光。可以说带动建筑室外灯光发展的是商业领域,是为其商业形象及品牌做广告宣传,夜晚的商业街常是人们的最好的去处,而后迅速蔓延到其他领域如金融、行政、文化领域,甚至发展成纯艺术形式,使得城市内的各种类型的建筑在夜晚不再保持沉默,而是变成推出自己“新形象”的重要机会。室外灯光环境的发展,使人们具有了更广阔的活动空间,更舒适的室外环境,更时新的审美体验。
城市的夜环境和景妯形象是城市风貌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塑造城市在不同时间的形象,尤其是城市夜间光环境的创造。对于一些至关重要的建筑物和城市公共空间,不但强调白昼时要形象出色,而且还想方设法营造优美的夜幕空间,有的甚至将自己城市的夜间景观作为特殊的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并且多层次展示其夜间光形象,体现出强烈的时代感,增加了城市空间的吸引力。城市夜间景观的改善,不但美化了环境,改善了城市风貌,而且对丰富城市市民夜生活也是非常有益的。
国外的城市光环境设计是多种多样的。一方面是由于城市的夜生活活动丰富,对市发开放的公共场地多,要求夜间的室外环境明亮、多彩、安全。另一方面,由于商业竞争的需要,商家要用光来装点建筑或门面,通过广告媒体充分展示形象,达到宣传自己、吸引和刺激消费者的目的。因此,对于城市建筑物和公共空间的照明就非常重要,无论是政府、社区的还是私人的建筑物,都会设置相应的灯光加以表现。对于比较重要的公共建筑,如纪念性建筑、历史建筑、文化建筑,主要的政府办公建筑以及交通建筑等,都会设计庞大照明系统对该建筑进行全面的照射,以表现其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室外环境和景观的照明也很重视。大到城市广场、绿地,小到城市雕塑,都会设计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照明,使环境与景观在夜间显得更加优美,也使市民夜间活动更加舒适、安全。
国外城市光环境的设计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光环境的整体性强。在各个区域之内光的分布自成体系,不同的区域之间光的联系非常协调。根据场所的环境特点,营造富于特色的夜间光环境氛围。
强调被照物的形体与细部。在此较完整地表现建筑的同时,还非常细致地刻画局部,如入口、檐部及装饰等,层次表现得相当丰富。
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照射方式。结合建筑的体量、材料、用途,对于光源位置、光照角度、强度、光源及灯具等方面进行适宜的选择。
国外城市光环境设计的成功有赖于城市管理者对环境意识、社会实际需求、市民需要的重视以及专门的环境设计师、照明工程师同建筑师的密切配合。他们的经验,对于城市建设和城市环境的设计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国内也很重视城市夜间光环境。首都北京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开始改造天安门广场地区、东西长安街、东长安街王府井商贸区和西单商业区等重点地段和区域的夜间照明系统。在天安门广场范围内,对各主要的大型公共建筑都配以先进的泛光照明设备,其夜间光形象丰富多彩、层次清晰、特色鲜明。广场的照明和谐协调、主次分明,很好地烘托了其作为首都政治、文化、艺术中民区域的庄重、亲切、优雅和格调。对于广场周边的绿化和植物的照明,则具有魏好的装饰性效果,形象统一、重点突出。通过装点,长安街形成了“十里长街、繁花似锦”的壮观景色,并已成为北京市民及外地游客最喜爱的游览地。
上海市是发展起来的现代化大城市 。城市的国际化水平很高,城市艺术形象以西方建筑形式为主体。在上海的城市建设中,针对重点地区和不同的街道实施了相应的夜间光环境塑造,并取得非凡的成就。例如外滩一带,较早地采用了先进的室外泛光照明手法,对外滩一线各个重要的典型近代建筑物进行光形象的再创造,对建筑的体量、造型以及立面的各个细部的表现效果非常强烈。沿街景观连续而颇具近代城市特色,成为上海的重要标志之一。另一突出的例子是上海市电视台发射塔——东方明珠的光环境形象。东方明珠电视塔设计、建造于20世纪90年代,进行了整体光环境景观的设计,把表现重点放在其高耸的钢结构塔身和位于中部的球体。尤其是“发光的”塔体与黄浦江水面的相互映衬,使得场面十分壮观。此外,在不少新建的城市绿化广场、立交桥、街道、公众活动场地,也使该地区的文化氛围有所提升。
哈尔滨、大连、南京、厦门、深圳、珠海等城市也相继开展夜间光环境设计和建设,在城市绿化广场、商业文化街和旅游景观等区域建成了一些品位高、质量好、与城市形象相适应的光环境场所。同时,也对一些重要而典型的公共建筑作了一定的处理,尽力展示其夜间光形象,使之具有更强的时代感,增加了城市空间的吸引力,改善了局部的城市风貌。
灯光环境对视觉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亮度和色彩两面个方面。灯光环境照明的照度要求不同,人的视觉感受不同,即见到的色表也不同。装饰照明的光的色彩、波长不同,人的视觉效果也不同,其色性也不同。亮度感觉后面章节将作具体介绍,下面主要介绍颜色感觉和色彩使用效果。
色彩通过视觉器官为人们感知后,可以产生多种作用和效果,运用这些作用和效果,有助于装饰照明设计的科学化。色彩的使用效果主要体现在色彩的物理效果、色彩的心理效果、色彩的生理效果、色彩的标志作用及色彩的吸热能力和反射率等方面。
(1) 色彩的物理效果
具有颜色的物体总是处于一定的环境空间中。物体的颜色与环境的颜色相混杂,可能相互协调或排斥、混合或反射,结果便影响人们的视觉效果,使物体的大小、形状等在主观感觉中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这种主观感觉变化,可以用物理单体来表示,即温度感、重量感和距离感等,称之为色彩的物理效果。
(2) 色彩的心理效果
色彩的心理效果主要体现在悦目性、情感性等方面。
悦目性就是它可以给人以美感;情感性说明它能影响人的情绪,引起联想,乃至具有象征的作用。不同颜色会引起人的情绪的不同反应。
红——热情、爱情、活力、积极;
橙——爽朗、精神、无忧、兴奋;
黄——快活、开朗、光明、智慧;
绿——和平、安宁、健全、新鲜;
蓝——冷静、诚实、广泛、和谐;
紫——神秘、高兴、幽雅、浪漫。
不同年龄、性别、民族、职业、文化的人,对于色彩的好恶是不同的;在不同时期内人们喜欢的色彩,其基本倾向也不相同,所谓流行色,即表明当时色彩流行的总趋势。
不同年龄、性别、文化素养、社会经历的人,对色彩引起的联想也不相同;白色会使小男孩联想到白雪和白纸,而小女孩则容易联想到白雪和小白兔。
(3) 色彩的生理效果
色彩的生理效果首先在于对视觉本身的影响。也就是由于颜色的刺激而引起视觉变化的适应性问题。色适应的原理经常运用到色彩设计中,一般的做法是把器物的色彩的补色作为背景色,以消除视觉干扰,减少视觉疲劳,使视觉器官从背景中得到平衡和休息。正确地运用色彩将有益于身心的健康。
城市的夜环境和景妯形象是城市风貌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塑造城市在不同时间的形象,尤其是城市夜间光环境的创造。对于一些至关重要的建筑物和城市公共空间,不但强调白昼时要形象出色,而且还想方设法营造优美的夜幕空间,有的甚至将自己城市的夜间景观作为特殊的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并且多层次展示其夜间光形象,体现出强烈的时代感,增加了城市空间的吸引力。城市夜间景观的改善,不但美化了环境,改善了城市风貌,而且对丰富城市市民夜生活也是非常有益的。
国外的城市光环境设计是多种多样的。一方面是由于城市的夜生活活动丰富,对市发开放的公共场地多,要求夜间的室外环境明亮、多彩、安全。另一方面,由于商业竞争的需要,商家要用光来装点建筑或门面,通过广告媒体充分展示形象,达到宣传自己、吸引和刺激消费者的目的。因此,对于城市建筑物和公共空间的照明就非常重要,无论是政府、社区的还是私人的建筑物,都会设置相应的灯光加以表现。对于比较重要的公共建筑,如纪念性建筑、历史建筑、文化建筑,主要的政府办公建筑以及交通建筑等,都会设计庞大照明系统对该建筑进行全面的照射,以表现其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室外环境和景观的照明也很重视。大到城市广场、绿地,小到城市雕塑,都会设计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照明,使环境与景观在夜间显得更加优美,也使市民夜间活动更加舒适、安全。
国外城市光环境的设计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光环境的整体性强。在各个区域之内光的分布自成体系,不同的区域之间光的联系非常协调。根据场所的环境特点,营造富于特色的夜间光环境氛围。
强调被照物的形体与细部。在此较完整地表现建筑的同时,还非常细致地刻画局部,如入口、檐部及装饰等,层次表现得相当丰富。
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照射方式。结合建筑的体量、材料、用途,对于光源位置、光照角度、强度、光源及灯具等方面进行适宜的选择。
国外城市光环境设计的成功有赖于城市管理者对环境意识、社会实际需求、市民需要的重视以及专门的环境设计师、照明工程师同建筑师的密切配合。他们的经验,对于城市建设和城市环境的设计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国内也很重视城市夜间光环境。首都北京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开始改造天安门广场地区、东西长安街、东长安街王府井商贸区和西单商业区等重点地段和区域的夜间照明系统。在天安门广场范围内,对各主要的大型公共建筑都配以先进的泛光照明设备,其夜间光形象丰富多彩、层次清晰、特色鲜明。广场的照明和谐协调、主次分明,很好地烘托了其作为首都政治、文化、艺术中民区域的庄重、亲切、优雅和格调。对于广场周边的绿化和植物的照明,则具有魏好的装饰性效果,形象统一、重点突出。通过装点,长安街形成了“十里长街、繁花似锦”的壮观景色,并已成为北京市民及外地游客最喜爱的游览地。
上海市是发展起来的现代化大城市 。城市的国际化水平很高,城市艺术形象以西方建筑形式为主体。在上海的城市建设中,针对重点地区和不同的街道实施了相应的夜间光环境塑造,并取得非凡的成就。例如外滩一带,较早地采用了先进的室外泛光照明手法,对外滩一线各个重要的典型近代建筑物进行光形象的再创造,对建筑的体量、造型以及立面的各个细部的表现效果非常强烈。沿街景观连续而颇具近代城市特色,成为上海的重要标志之一。另一突出的例子是上海市电视台发射塔——东方明珠的光环境形象。东方明珠电视塔设计、建造于20世纪90年代,进行了整体光环境景观的设计,把表现重点放在其高耸的钢结构塔身和位于中部的球体。尤其是“发光的”塔体与黄浦江水面的相互映衬,使得场面十分壮观。此外,在不少新建的城市绿化广场、立交桥、街道、公众活动场地,也使该地区的文化氛围有所提升。
哈尔滨、大连、南京、厦门、深圳、珠海等城市也相继开展夜间光环境设计和建设,在城市绿化广场、商业文化街和旅游景观等区域建成了一些品位高、质量好、与城市形象相适应的光环境场所。同时,也对一些重要而典型的公共建筑作了一定的处理,尽力展示其夜间光形象,使之具有更强的时代感,增加了城市空间的吸引力,改善了局部的城市风貌。
灯光环境对视觉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亮度和色彩两面个方面。灯光环境照明的照度要求不同,人的视觉感受不同,即见到的色表也不同。装饰照明的光的色彩、波长不同,人的视觉效果也不同,其色性也不同。亮度感觉后面章节将作具体介绍,下面主要介绍颜色感觉和色彩使用效果。
色彩通过视觉器官为人们感知后,可以产生多种作用和效果,运用这些作用和效果,有助于装饰照明设计的科学化。色彩的使用效果主要体现在色彩的物理效果、色彩的心理效果、色彩的生理效果、色彩的标志作用及色彩的吸热能力和反射率等方面。
(1) 色彩的物理效果
具有颜色的物体总是处于一定的环境空间中。物体的颜色与环境的颜色相混杂,可能相互协调或排斥、混合或反射,结果便影响人们的视觉效果,使物体的大小、形状等在主观感觉中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这种主观感觉变化,可以用物理单体来表示,即温度感、重量感和距离感等,称之为色彩的物理效果。
(2) 色彩的心理效果
色彩的心理效果主要体现在悦目性、情感性等方面。
悦目性就是它可以给人以美感;情感性说明它能影响人的情绪,引起联想,乃至具有象征的作用。不同颜色会引起人的情绪的不同反应。
红——热情、爱情、活力、积极;
橙——爽朗、精神、无忧、兴奋;
黄——快活、开朗、光明、智慧;
绿——和平、安宁、健全、新鲜;
蓝——冷静、诚实、广泛、和谐;
紫——神秘、高兴、幽雅、浪漫。
不同年龄、性别、民族、职业、文化的人,对于色彩的好恶是不同的;在不同时期内人们喜欢的色彩,其基本倾向也不相同,所谓流行色,即表明当时色彩流行的总趋势。
不同年龄、性别、文化素养、社会经历的人,对色彩引起的联想也不相同;白色会使小男孩联想到白雪和白纸,而小女孩则容易联想到白雪和小白兔。
(3) 色彩的生理效果
色彩的生理效果首先在于对视觉本身的影响。也就是由于颜色的刺激而引起视觉变化的适应性问题。色适应的原理经常运用到色彩设计中,一般的做法是把器物的色彩的补色作为背景色,以消除视觉干扰,减少视觉疲劳,使视觉器官从背景中得到平衡和休息。正确地运用色彩将有益于身心的健康。
声明:本信息内容的真实性未经电源在线网证实,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