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管理中心
>>
行业资讯
>>修改新闻资讯信息
资讯类型:
行业要闻
企业动态
新品速递
解决方案
交流培训
嘉宾访谈
产业纵横
人物聚焦
展会动态
会展报告
本站动态
标 题:
*
页面广告:
不显示
显示
副 标 题:
关 键 字:
多个关键字请用“
/
”分隔,如:西门子/重大新闻
内容描述:
新闻来源:
链 接:
责任编辑:
标题图片:
无
当编辑区有插入图片时,将自动填充此下拉框
*
所属类别:
(不超过20项)
电源产品分类
:
UPS电源
稳压电源
EPS电源
变频电源
净化电源
特种电源
发电机组
开关电源(AC/DC)
逆变电源(DC/AC)
模块电源(DC/DC)
电源应用分类
:
通信电源
电力电源
车载电源
军工电源
航空航天电源
工控电源
PC电源
LED电源
电镀电源
焊接电源
加热电源
医疗电源
家电电源
便携式电源
充电机(器)
励磁电源
电源配套分类
:
功率器件
防雷浪涌
测试仪器
电磁兼容
电源IC
电池/蓄电池
电池检测
变压器
传感器
轴流风机
电子元件
连接器及端子
散热器
电解电容
PCB/辅助材料
新能源分类
:
太阳能(光伏发电)
风能发电
潮汐发电
水利发电
燃料电池
其他类
:
其他
静态页面:
生成静态页面
*
内 容:
<P> 10月9日,京东方发布公告宣布在成都投产一条4.5代线。虽然近一年多来,国内在6代线还是7代线的方向争执中意见纷纭,但京东方还是很决然地完成了其西南的产业布子。</P> <P> 9月19日,台湾奇美电子的全球行销业务暨产品开发副总郭振隆博士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承认:今年二季度奇美7.5代线正式量产,下一步并不会向日韩企业学习进行8代线以上的投资,眼下马上启动的是一条6代线的投资。</P> <P> 事实上奇美正是从5代线和5.5代线直接跨越到7.5代线市场的,此次回头“补课”的关键,在于市场需求的变化。</P> <P> 虽然一季度全球液晶面板供应商仅三星一家是盈利的,但是二季度所有厂家全部扭亏为盈。扭亏原因是今年4月份以来,40英寸以下面板由于市场供应不足价格开始逆势上涨,每片面板涨幅高达数十美元,这种上涨幅度一直保持了整个三季度。</P> <P> 来自行业内的数据显示,二季度台湾液晶面板制造商总体净盈利达到350亿元新台币,比上季度增长14.1%。而6代线主要针对的是26英寸和32英寸的市场需求,奇美此次“补短板”的做法正说明了行业需求所在。</P> <P> 价格上涨不只挽救了韩国和中国台湾的生产商,而且也直接影响着中国液晶产业的生态格局。</P> <P> 9月初,京东方发布公告“停止实施大尺寸TFT-LCD业务部分权益转让的议案”。这条曾被视为企业扭亏包袱的5代线,转眼间变成了企业的盈利机器。</P> <P> 从今年6月推迟到9月底公布的上广电、京东方、昆山龙腾三家液晶面板厂整合事宜也可能生变。9月26日,京东方的临时股东大会讨论的12项议案全部与三家重组事宜无关。9月29日上广电方面发布公告称,关于大尺寸TFT-LCD业务整合事项,各方已就整合总体方案达成一致意见,目前,正在就相关事项进行完善和申报工作。</P> <P> 京东方同期公告则称:各方始终积极推进三方整合工作,整合具体事项仍在商讨过程中。虽然双方出语谨慎,但是短期之内此事还只能是纸上热闹。</P> <P> 对于以5代线产能为主的这3家面板厂来说,虽然经济效益不如6代线,但是在饥渴的市场需求面前,提高产能的现实利益已经足以动摇他们对整合效益的关心。9月15日首次公开亮相的厦华电子董事长王炎元也直言:“三家整合由于盈利能力的变化,当前各家的动力不足,合作可能生变”。</P> <P> 上游面板厂盈利能力的复苏,给下游彩电厂家带来的却是压力。</P> <P> 小尺寸面板缺货带来的成本上涨,使得缺乏零售市场价格控制力的制造商再度陷入亏损。以厦华电子为例:去年中华映管作为全球第五大液晶屏的制造商,入驻厦华电子以来并没有带来人们预估的效益提高。并不缺面板供应的厦华,不仅没有上下产业链整合后效益的提升,过去的一年半时间企业亏损达到了7亿元。</P> <P>今年5月开始介入厦华经营管理的王炎元认为:“对于连锁卖场的过度依赖,使得我们卖得多就亏得多。”</P> <P> 另一些厂家面对面板成本的上涨,则采用等离子屏取代液晶屏的“狸猫换太子”手法,来扩充32英寸以下的平板电视产品线。由于等离子电视采用标清制式,虽然无法实现液晶电视的高清制式,但是价格差可以保持其市场占有率——虽然利润不高,但至少不必赔本赚吆喝。</P> <P> 沉重的成本压力已经在市场上体现出来:在“金九银十”的销售旺季,相比夏普、索尼、三星等日韩品牌成系列的新品亮相,国内某些彩电厂家却只能为一两款产品就召开新闻发布会。</P> <P> 9月19日,国内平板电视销售老大海信宣布中国第一条平板电视模组生产线下线。相比TCL宣称14亿元的投资,海信的这条生产线3年之内总投资仅为7亿元。对于去年销售收入达到40亿元的海信而言,模组的国产化意味着效益提升和价格下降。</P> <P> 尽管海信方面表示自己在平板电视上的亏损“不像外界认为的那么大”,但在液晶面板持续涨价的预期下,众多平板电视生产厂家的亏损现状短期内将很难改变。就连国内惟一有自己面板供应的厦华,都对未来持谨慎态度。王炎元对南方周末记者直言“近两年内厦华不再投产7代液晶生产线”。</P> <P>生产厂家的苦日子,并不影响渠道商对价格战的热爱。</P> <P> 去年8月31日,苏宁华北执行总裁范志军一句“CRT彩电在一年之后退市”的断言,迅速引发国内13家彩电厂家和8家彩管厂家的迎头痛击。彩电厂家和彩管厂家联手,这在中国彩电史上还是首次。</P> <P> 就在彩电厂家以7000万台的CRT彩电年产量回应着范志军新一轮“CRT彩电退市”的言论时,预料之外的新竞争者却让形势变得更加复杂。</P> <P> 9月12日,苏宁在南京宣布80万台PC的采购目标。这次发布会的用意在9月24日才得以充分体现——戴尔宣布进入国美,双方签订排他性协议。这是戴尔在全球第四个国家进入门店销售,业界估计这会带来一场高规格的价格大战。</P> <P> 今年二季度由于小尺寸液晶电视面板缺货价格上扬,很多液晶面板厂家将PC显示器生产转向为电视面板生产,转而造成PC面板缺货,甚至逼得以直销立命的戴尔向消费者道歉。和彩电不同的是,IT产品受供需关系进行市场调节的能力远远高于家电厂家。</P> <P>同时受制于面板厂家和渠道商的PC商和彩电商,却变成了同病相怜的竞争对手。</P> <P> 虽然台湾人王炎元宣称“由于连锁渠道亏损,我们将着力开拓自己的渠道”,但重新回到自建渠道思路上的国内制造商,所面临的已经是与20年前截然不同的市场格局——当年它们正是凭着这一杀手锏成功地击退外资品牌,创造了中国制造业的“家电神话”。</P> <P>而在今天的市场格局下,当年的辉煌是否还能重演?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