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管理中心
>>
行业资讯
>>修改新闻资讯信息
资讯类型:
行业要闻
企业动态
新品速递
解决方案
交流培训
嘉宾访谈
产业纵横
人物聚焦
展会动态
会展报告
本站动态
标 题:
*
页面广告:
不显示
显示
副 标 题:
关 键 字:
多个关键字请用“
/
”分隔,如:西门子/重大新闻
内容描述:
新闻来源:
链 接:
责任编辑:
标题图片:
无
当编辑区有插入图片时,将自动填充此下拉框
*
所属类别:
(不超过20项)
电源产品分类
:
UPS电源
稳压电源
EPS电源
变频电源
净化电源
特种电源
发电机组
开关电源(AC/DC)
逆变电源(DC/AC)
模块电源(DC/DC)
电源应用分类
:
通信电源
电力电源
车载电源
军工电源
航空航天电源
工控电源
PC电源
LED电源
电镀电源
焊接电源
加热电源
医疗电源
家电电源
便携式电源
充电机(器)
励磁电源
电源配套分类
:
功率器件
防雷浪涌
测试仪器
电磁兼容
电源IC
电池/蓄电池
电池检测
变压器
传感器
轴流风机
电子元件
连接器及端子
散热器
电解电容
PCB/辅助材料
新能源分类
:
太阳能(光伏发电)
风能发电
潮汐发电
水利发电
燃料电池
其他类
:
其他
静态页面:
生成静态页面
*
内 容:
<P> 就在国内彩电产业疲于奔命在由CRT向液晶转型时,新的替代性技术又开始了大踏步产业化进程。</P> <P> 1月15日,从有关渠道获悉,由清华大学提供技术的昆山维信诺公司的OLED生产线将于2008年下半年大规模量产。而在国际上,索尼已在2007年底量产11英寸OLED电视;在今年1月举行的美国拉斯维加斯CES展上,三星和索尼分别推出了31英寸和27英寸OLED电视。</P> <P> OLED(有机发光显示器)被业界认为是目前广为使用的液晶显示器的替代者。来自调查机构Display search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在平板电视领域,随着OLED技术和寿命难题的破解,OLED电视将在2014年在销售量上超越液晶电视。</P> <P> 据了解,目前国内除昆山维信诺外,还有神彩国际、四川长虹两家公司也在筹划建设OLED面板生产线。</P> <P><STRONG> 中国的技术差距</STRONG></P> <P> 是由于在上游液晶面板供应上受制于人,本土企业在液晶电视市场的份额不断萎缩。技术研发上的前瞻使得外资平板企业在液晶电视时代获得了竞争优势。而在液晶电视的替代者——OLED——领域,外资企业同样走在了前面。</P> <P> 据了解,在OLED技术引起中国企业的重视前,美国的柯达、日本的索尼、先锋,以及韩国的三星、LG等21家企业早在2004年就实现了中小尺寸OLED面板的量产,而且开始将其广泛应用于手机、MP4、汽车电子等领域。</P> <P> 2007年前三季度的数据显示,台湾的铼宝、韩国的三星和日本先锋分别位列OLED面板出货量的前三位,年出货量突破8000万片。在手机屏领域,OLED面板的出货量占比高达60%。当然,由于OLED技术在使用寿命等方面的缺陷,其出货量经常出现季度间的大起大落。</P> <P> “虽然我国OLED技术研发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与日韩企业相差不大,但是在产业化方面我国至少落后5年,到2007年底国内还没有一条量产的生产线。”长虹副总经理巫英坚表示,中国企业在OLED技术领域同样处于追赶的地位。</P> <P> 数据显示,与国外企业拥有6000多项OLED专利相比,国内企业的专利数量只有100多项。</P> <P> 为了避免重蹈在液晶时代的覆辙,国内企业已开始在OLED产业方面进行布局。清华大学和维信诺公司是较早进入该领域的国内机构。</P> <P> 据介绍,清华大学从1996年开始从事OLED的基础技术研究。2001年底,由清华大学参与投资的维信诺公司成立。2002年,维信诺公司在中国率先建成了OLED中试生产线,并在2003年下半年实现了OLED屏及模块的小批量生产和销售,完成了技术应用的突破。</P> <P> 截至目前,清华大学和维信诺公司共申请了120多项国内外专利,实现了阴极技术等OLED关键技术的突破,还代表中国参与了OLED国际标准的制定。</P> <P> 清华大学和维信诺公司的OLED项目随后在国家发改委、信产部的牵头下开始走向产业化。最新消息称,目前,维信诺公司在昆山的工厂建设基本完成,生产线设备开始采购并陆续搬入,其年设计产能为中小尺寸OLED屏1000万片,2008年下半年正式运营投产。</P> <P> 维信诺公司的OLED项目建立在清华大学的自主研发技术基础上,其产业化被认为是我国在显示产业领域第一次依靠自主技术实现大规模生产的突破,标志着我国新型平板显示技术领域通过多年的自主创新,实现了从技术到产业的转化。</P> <P> 另外,除维信诺公司外,神彩国际和四川长虹也在OLED面板生产上有所动作。2007年4月,神彩国际宣布投资12亿元在广州南沙建设年产能超过2000万片的AM-OLED工厂,据称该项目将在2008年投产。四川长虹则在去年年底宣布将在成都高新区投资超过10亿元建立中小尺寸OLED面板生产线,该项目将在2008年下半年投产。</P> <P> 与维信诺依靠自主研发技术不同的是,神彩国际和四川长虹的OLED项目的技术多来自于国外,其中神彩国际的项目带头人张宏勇曾在日本夏普和富士通工作过,其带来的是目前国际上较为先进的AM-OLED技术。四川长虹副总经理巫英坚则表示,“四川长虹拟投资的OLED项目技术,一部分源自其收购的韩国欧丽安公司,另一部分则来自于其在四川成都的科研机构。”</P> <P><STRONG> 大尺寸趋势</STRONG></P> <P>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三家公司投资的OLED面板都是小尺寸(3.5英寸以内)的面板,而目前国际上OLED已经开始向大尺寸突破。</P> <P> 如果说2007年底索尼开始将其11英寸OLED电视量产(每月2000台)是OLED技术大型化的突破,那么在今年1月的美国CES展上,三星展示的31英寸OLED电视则显示OLED的大型化之路走得异常迅速。业界认为,三星和索尼分别推出的31英寸和27英寸OLED电视表明以往“OLED不能做大”的结论是错误的。索尼中国有关人士甚至表示,“2009年,索尼有望推出40英寸以上的OLED电视。”</P> <P> 美国市场调查公司iSuppli曾在2007年预测,OLED电视的全球供货量将以年均170.6%的速度增加,到2012年将增长到120万台。而且这一预测在业内还被认为是颇为保守。据记者了解,2007年12月,索尼推出的11英寸OLED电视尽管只在日本市场销售,而且其高达1200美元的价格比同尺寸液晶电视要高出6倍-7倍,但是其2000台的月产量却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目前月订货量已经突破8000台。</P> <P> 来自调查机构Display search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OLED电视未来几年的增长率将维持在300%以上,其超越液晶电视的速度可能要比液晶电视替代CRT的速度更快。Display search认为,2008年,液晶电视全球出货量将达到9500万台,首次超越CRT电视成为主流产品,而OLED电视到2014年-2015年将在出货量上超越液晶电视。</P> <P> 与市场反应相比,OLED的技术进步更加明显,以往不到1万小时的平均寿命曾经是OLED的致命缺陷,如今索尼推出的OLED电视寿命开始突破2万小时,这与液晶电视平均3万小时的寿命相差无几。</P> <P><STRONG> 国内彩电厂商尴尬</STRONG></P> <P> 据了解,OLED最大优势在于轻薄和高对比度,索尼11英寸OLED电视的厚度只有3毫米,27英寸也只有9毫米,而同尺寸液晶电视目前量产的最薄的也要7厘米以上;同时,OLED的对比度达到100万∶1,而液晶电视只有10000∶1。显然,这些技术优势是OLED被看作LCD最好的替代产品。</P> <P> 当然对于OLED来说,目前其新品的价格依然处于很高的水平,以索尼27英寸OLED为例,其拟定的价格将在2500美元以上,这要比同类液晶电视高4倍。</P> <P> 除了价格因素外,OLED替代液晶电视的速度主要还要看平板产业主导厂商的态度。</P> <P> Display search深圳代表处市场总监张兵表示,由于三星、索尼、夏普、松下目前都有自己的大尺寸液晶屏或等离子屏生产线,总投资额超过500亿美元,这些液晶面板工厂的成本回收很多还需要5-8年的时间,在液晶或等离子面板前期投资未能收回的情况下,这些巨头显然不愿意看到OLED过快地取代液晶电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