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中国制造2025》,建设世界制造强国,是我们吸取错失前两次工业革命的历史经验教训,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战略选择。
制造业是国家的支柱,2014年工业增加值在GDP占比达到35.85%,在主要经济体中,比重最高。当前,世界经济和产业格局正处于大调整、大变革和大发展的历史时期。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挑战与机遇并存。通过持续实施《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35》《中国制造2045》,到建国一百周年时中国要成为全球领先的制造强国。
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目的就是通过系统地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动员起来,把社会各方面的资源整合起来,共同推进,把中国由“制造大国”变成“制造强国”。
中国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但是中国制造仍然大而不强。机床产量占世界的38%,可进口数控机床单价平均为出口单价的450倍,90%的数控系统要靠进口。在高端机床领域进口机床仍然占绝对主导,占比80%。高端机加刀具占国内机加刀具市场的39.4%,其中进口占比高达86%。钢铁产量世界第一,可高吨位起重机的钢丝绳得靠进口。中国手机产量2014年达16.3亿部,世界占比超过77%,出口13.1亿部。但是自主芯片却不到3%,为了指甲大小的芯片,中国每年进口付出的代价超过2000亿美元,芯片进口额超过石油,连年位居第一。质与量的巨大反差背后,是“中国制造”在产业链的低附加值区域徘徊,很多领域还需要时间和耐心积累知识、经验和技术。
中国制造业中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状况不佳,和美、德、日等国差距明显。现在的工业4.0是信息技术领域微创新相结合而来的,从量变到质变的革命。从产品研发、生产工艺、工厂车间设计规划、制造过程、物流、售后服务、销售和采购等业务流程中,大量应用虚拟现实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以及信息手段和现代化精益供应链的管理思想和工具相结合的优化软件。依据美国透明市场研究(Transparency Market Research)公司调研的数据,2014年美国的PLM市场在全球占比33%,为第一大市场,中国市场占比3.95%,只有美国的约1/8,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美国多是高端制造业,需要有先进的信息工具。中国多数规模制造企业的信息化还处于上功能的阶段,在长期目标、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一体化等方面和发达国家企业相去甚远。MES系统在美国、德国的主流厂商已经高度产品化,系统高度标准化,同时兼顾了企业的个性化需求。而中国企业实施的MES系统却不容乐观,流程型企业的MES系统实施时间很长,有一定的水平、离散行业的MES系统基本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一家内资的离散加工企业实施了完整的MES系统,多数企业只是实施了MES的某些功能而已。
据数字化企业网调查,中国企业管理者对MES系统的理解存在较大偏差,主要表现在:MES系统实施后达到项目预期的仅为55%,还有45%的企业MES系统的实施并没有达到初期的目的。从各行业的应用来看,冶金与石化行业的MES系统应用率最高,为62%,最低是机械与装备行业,为49%。电子电器行业与汽车与零部件行业的MES系统应用率居中,分别是59%和60%。
现在的国有企业不是没钱做信息化改造,而是没有足够的优秀人才做先进的信息化改造,在实施方法上也缺乏系统规划,多是做成夹生饭。而民营企业多是资金和人员双缺乏,在信息化改造方面投入重金的凤毛麟角。
先进制造业是资金、技术和人才密集型行业。资金需要融资环境,技术需要长时间的投入和积累,人才则需要整个社会教育培训体系的改革。这三方面是中国制造强国战略的关键要素,一个做不好,强国战略必然失败。《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在这三方面的政策需要更多的措施。
在《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提出了5点要求:
(1)坚持创新驱动,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创新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核心。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不仅会带动传统制造领域的生产率提高和产品性能提升,还会带来战略性新兴产业数量众多的新材料、新能源、新生物产品、新设备的出现,推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我国的研发投入规模近几年来一直处于世界前列,2013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11800亿元,研发投入比例首次突破2%。但与世界强国相比,产业创新能力还有不小的差距。我国技术对外依存度高达50%以上,95%的高档数控系统、80%的芯片、几乎全部高档液压件、密封件和发动机都依靠进口。必须把增强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创新能力,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
(2)坚持质量为先,把质量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内核。高质量是制造业强大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从市场竞争的角度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既是产业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也是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表征;既是科技创新、管理能力、劳动者素质等因素的集成,又是法治环境、文化教育、诚信建设等方面的综合反映。十多年来,我国制造业整体质量不断提高,较好地保障了消费的稳定增长和经济的持续发展。但是伴随着消费需求的变化,对质量的要求与日俱增。在生活性消费领域,数量消费正向质量消费过渡;从日用消费品向耐用品、资本品过渡;从百元、千元消费层次向万元、十万元消费层次过渡。在生产性消费领域,对关键基础材料的稳定性、基础零部件/元器件的性能一致性、重大设备的可靠性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质量好,起到增幅器的作用,有助于放大需求、扩大市场。质量不好,则起到阻滞器的作用,压制或转移需求,甚至会影响到国家的国际声誉。《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必须把质量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生命线,全面夯实产品质量基础,不断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和“中国制造”整体形象,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
(3)坚持绿色发展,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着力点。绿色发展是破解资源、能源、环境瓶颈制约的关键所在,是实现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并列提出。绿色是发展的新要求,循环是提高资源效率的途径,低碳是能源战略调整的目标,三者均要求节约资源、能源,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均要求保护环境,充分考虑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减轻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目标都是形成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我国制造业绿色发展已到了非常紧迫和关键的时刻。一方面,中国对全球资源的需求量很大。如中国原油需求增量占全球原油需求增量的44%,铁矿石需求增量约占全球的105.1%,铝土矿需求增量约占全球的78%,铜矿需求增量约占全球的149.5%。另一方面,我国重化工产品产量所占全球市场份额过大。2013年,我国粗钢产量约占全球产量的52%,电解铝占46%,成品油占12%,乙烯占12%,化肥占35%,水泥占58%,平板玻璃占60%,纸和纸板占25%。在这种背景下,经济发展不能再依靠大量的投资和产能扩张来实现,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获取经济发展。《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坚决贯彻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全面推行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构建绿色制造体系,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
- 1
- 2
- 总2页
http:www.cps800.com/news/589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