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动力市场快速增长,企业格局基本形成
当前,中国动力电池已形成了以比亚迪、CATL、沃特玛、国轩和力神等五家企业组成的第一梯队,其产能均在位于第二梯队电池企业一倍以上,2016年这五家动力电池企业出货量合计超过20GWH,占据中国动力锂电池市场的75%以上。当然第二梯队也不乏在价格、技术、安全等方面形成综合竞争优势的企业,这些企业有望通过各种方式引入资金来扩充自身实力,缩小与第一梯队的差距。
《汽车动力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17年)》(征求意见稿)的出现,则加速了对三四线动力电池企业的淘汰进程,特别是生产工艺落后,定位于低端产品的企业,如果不进行大的变革,恐在2017年就会被淘汰出局。可以预见,2017年,动力电池企业大范围的行业洗牌将会到来,部分动力电池企业相继倒闭的情况将开始出现。整体而言,行业强者恒强局面将进一步加剧。
2、3C市场稳步发展,新型电子产品快速增长
移动终端设备市场发展迅猛,产品更新加快,笔记本电脑、手机以及平板电脑三大电子产品的市场达到一定渗透率后逐渐趋于饱和,增长动力不足。与之相对应的是可穿戴设备、电子烟、无线蓝牙音箱及无人机等新兴电子产品市场前景可观。随着智能化进程,预计2017年3C锂电池市场需求将会持续增长。对于锂电池企业来说,应把握市场发展趋势,充分挖掘新兴电子产品市场需求,研发出高安全、高倍率的3C锂离子电池。
据锂电大数据《2016年中国锂电池行业发展白皮书》数据显示,笔记本电脑市场自2011起出货量已呈现负增长态势,2016年全年销量比2015年降低4.8%,全年产量将达到1.57亿台。智能手机在未来几年仍将维持较快的增长趋势。平板电脑市场增长步伐放缓,2016年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同比下跌11.5%,为1.834亿部,创下六年来最大跌幅。与传统数码市场相比,预计无线蓝牙和可穿戴设备锂电池市场增长率达到150%。未来,可穿戴设备数量预计会呈爆炸性增长,体积更小、续航能力更长的电池需求将会大幅增加。
无人机市场正处于导入期,未来可能成为数码电池领域新的增长点。无人机的出货量从2013年到2015年呈现快速的增长态势,随着市场的逐步渗透以及技术的不断成熟,预计到2018年,全球无人机的出货量将达到310万台,将拉动锂电池的需求约13万KWh。
3、储能市场开始形成,电池企业展开全国布局
目前,锂电池在储能上的技术应用主要围绕在电网储能(电力辅助服务、可再生能源并网、削峰填谷等)、基站备用电源、家庭光储系统、电动汽车光储式充电站等领域,2015年中国储能市场,锂离子电池装机份额占2/3,其次是铅蓄电池和液流电池。“十三五”期间,我国储能市场将在公共事业领域率先发力,由发输电侧向用户侧进行渗透。锂电大数据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锂电池储能市场应用量约为3.8Gwh,预期2017年将增长50%以上。
鉴于对市场的看好,国内原有储能电池企业及新加入者均展开了对储能市场的全国布局。例如南都电源武汉项目、雄韬股份湖北项目、欣旺达河南及海外家庭式分布项目、阳光电源与三星SDI合作1GWH储能项目、科陆电子与LG化学储能电池包项目等都将在2017年实现投产进入市场,国轩高科更是预计其2017年储能市场销售规模规划约10亿元。
4、电池企业关注回收体系,开始回收技术储备
新能源汽车市场2014年开始高速增长,而新能源汽车早在2008年奥运会期间就已出现,按照相应的报废标准,动力电池报废电池市场已经开始形成,预计到2018年中国动力电池废旧回收市场将初具规模,累计废旧动力电池12.08GWH,累计报废量将达到17.25万吨左右。面对巨大的回收市场,国内企业已开展了回收技术储备,2017年仍将有更多的企业涌入其中。
目前国内开展电池技术及回收体系布局的公司主要有格林美、赣锋锂业、芳源环保、比亚迪、比克、国轩等,其中比克电池“废旧新能源汽车拆解及回收再利用”项目,已获得国家专项投资补助。该项目总投资2亿元,拟建设占地3万平方米,该项目已于2015年底开工建设,预计2017年建成并达到年综合处理2万辆报废汽车及3万吨动力电池的能力。国轩将在2017年建成电池拆解资源回收中试线,日处理2000只电芯。
5、锂电池价格下降,动力电池企业降成本压力激增
2016年动力电池价格稳中有降,但锂电池企业毛利率总体平稳。主要原因在于规模化效应显现,产品合格率提升,生产自动化程度提高。目前,新能源汽车对政策的依赖性较强,2017年新能源汽车补贴的出台,加快了补贴退坡进程,减少比例超过了40%,锂电大数据跟踪调研,部分电动乘用车整车厂2017年对于电池厂家的价格要求是要比2016年要降低35%-40%。可以预见2017年新能源汽车厂商为了保证自身品牌的市场和利润,将严格控制配套动力锂电池的成本,将压低动力电池厂商的价格。
6、锂电池材料成本回归理性,正极材料和电解液仍将有所增长
受碳酸锂、铜箔等上游材料涨价的影响,2016年六氟磷酸锂、电解液、正极材料等核心原材料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价格波动,特别是上半年延续了2015年供需失衡局面,下半年随有所回落,但仍保持高位,给下游的锂电企业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以碳酸锂为例,价格从最高180000元/吨左右逐渐跌至120000元/吨左右,到了2016年下半年基本处于“趋稳”状态,但仍处于稳中有涨的状态。
2016年,材料价格高昂的主要原因是需求进一步上涨;锂矿开采周期较长,新建项目产能释放较慢。与此同时,动力电池需求空间仍然较大,行业洗牌加快。目前,山东瑞福、天赐材料、赣锋锂业、天齐锂业等企业都加大了对锂盐的投入,预计2017年,随着新增产能特别是锂盐产能的逐步释放,原材料价格将会有一定的回落。
7、锂电资本市场依旧火热,电池类企业重在投资,而原材料及设备企业将多为并购
2016年锂电产业链兼并购事件88起,涉及金额超1484亿元,当年实际投资金额超过600亿元。其中,动力电池、正极材料、隔膜投资额最多。动力电池和正极材料投资规模较大,主要受市场需求和单体项目资金需求影响,以动力电池1GWH为例,其所需的资金投入在8亿元以上(国产设备产线),体量之大,非动力电池企业自身能够完成,对资金拥有较强的依赖性。
2017年,新的《动力电池企业规范条件》即将出台,其对产能要求的更改,将使动力电池企业加大对产线的资金投入。这个现象在政策闪现后均有所表现。目前,多家动力电池都开始了产能扩充的规划。远东福斯特现有产能3Gwh,预计到2017底达到6GWH,结合宜兴产能到2018年实现12GWH;亿纬锂能预计在2017年初产能实现5-6GWh,2017年底有望达成9GWh;天能集团2017年初将实现锂电池8GWH生产能力;孚能科技2017年将拥有5GWh的年生产能力,到2018年公司将有能力每年向市场提供15GWh。此外,比亚迪、国轩、力神、沃特玛等一线企业也均有较大规模的扩产。
与投资并行的是疯狂的并购。2016年国内锂电产业并购项目近60起,并购案例类型主要围绕产业上下游整合和跨界收购展开。由于锂电池原材料和设备企业均具有较高的收益率,其受到并购企业的关注,更易成为并购标的,以湿法隔膜企业为例,其毛利润率普遍在45%及以上。在市场仍处于不断扩充的情况下,2017年锂电池材料、设备行业企业仍将获得较高的关注度。此外,镍、钴、锂资源型标的关注度也将有所提高。
8、新材料体系不断成熟,三元体系将快速崛起
2016年高镍三元电池的研发和生产已呈“燎原之势”。相比磷酸铁锂和低镍三元材料,高镍三元材料由于镍元素比例的提高,在比能量上有更大的优势。高镍型NCA(镍钴铝)、NCM622和NCM811是三元动力电池最主要的发展方向。可以预见,2017年动力电池体系的升级换代将突出表现在三元锂电池领域。
当前,国轩高科、宁德时代、当升科技、杉杉能源、斯诺、星源材质、天赐、新宙邦等领军电池及材料企业,都在加速布局新型关键材料的产业化。国轩高科更是在2016年11月的公告中称,拟5亿元投建年产10000吨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和5000吨硅基负极材料项目。这意味着,国轩高科在高镍三元和硅基负极上已具备产业化能力。与之对应的是,宁德时代将在“十三五”期间致力于高镍三元/硅碳电池研发,努力实现350Wh/公斤的目标。此外,当升科技则对外称,其NCM622 三元正极材料2016年已实现规模化量产,其NCM622已经进入了部分企业的材料供应链。随着材料体系的高镍化进程,预计2017年国内三元电池企业将开始应用NCM811和NCA材质,电池单体能量密度将从200wh/kg向250-300wh/kg迈进。
除了在技术路线上引入高镍三元材料之外,硅碳负极、复合隔膜、新型锂盐、石墨烯导电剂等新型材料也将更多的进行产业化应用,其中高镍三元/硅碳负极体系将会成为2017年各企业研发和生产的重点。
在硅基负极方面,只有上海杉杉已进入中试量产阶段,而包括斯诺、星城石墨、湖州创亚等都在积极推进硅基负极的产业化,2017年均将会有所表现。目前,上海杉杉氧化亚硅出货量可达2吨/月,纳米硅每月有几百公斤/吨,已送样至三星、LG、松下等国际电池企业。此外,国轩更是发布了年产5000吨硅基负极材料项目可行性报告,称其已掌握了硅基负极材料表面改性及材料预锂化等关键技术,有效缓冲了硅材料体积膨胀对结构稳定性的影响,提高了硅基负极材料的首次库伦效率及循环性能。预计这款材料产业化将在2018年投产。
9、湿法隔膜市场将会有上佳表现
受益与动力锂电池的快速发展,以及电池能量密度要求的提高,湿法隔膜将会爆发出巨大市场需求。由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爆发式发展,且三元材料的需求带动湿法隔膜的需求快速提升,目前国内厂商纷纷扩大湿法隔膜产能,但是由于生产技术上的高壁垒、生产线建设周期长且达产时间和实际产能尚其不确定性,高端湿法隔膜市场仍将供不应求。
目前,全球锂电隔膜集中度较高。日本旭化成、东丽-BSF、韩国 SKI 以及美国的 Celgard 四家公司全球市占率在 60%以上,下游客户包括三洋、索尼、松下、三星 SDI 以及 BYD。而中国以及其他日韩企业由于技术壁垒和渠道限制很难形成大规模销售,目前还无法撼动前四家巨头的市场地位,相应的进口替代空间最大。
2016年,为了应对动力锂电池的快速增长,国内外锂电池湿法隔膜行业均加大了产能投资,多数企业加大力度实现产能的早日投产,比较突出的企业有湖南中锂和苏州捷力,二者年终产能分别达到1.6亿平方米和1.2亿平方米,但是其产能多数在下半年实现投产,预计转化为有效产能在2017年上半年。此外,纽米科技、上海恩捷、辽源鸿图等也有2017年扩产计划。
10、智能化制造升级,锂电设备领域火热,“交钥匙”和“分段”共存
《汽车动力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17年)征求意见稿的出台,预示着2017年锂电池行业将继续加大产能的扩产,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集中。大型电芯企业如CATL、国轩、银隆等产能扩张持续进行,也增加了对锂电池设备的需求。锂电大数据跟踪数据显示,2017年动力锂电池行业新增产能将超过30GWH,对应的设备市场规模按照平均1Gwh对应5-6亿元设备需求计算,其市场规模将超过150亿元。市场需求旺盛带来了锂电设备行业并购事件频发,行业洗牌整合加速,也使得锂电设备行业将诞生整线供应的龙头和“小而美”的专业化公司。<
http:www.cps800.com/news/598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