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一年里,东北经济形势总体向好,发展基础在夯实,今年经济增长态势将会企稳向好,但全面振兴任务仍然艰巨。有关东北经济增速回落、人才流失、“投资不过山海关”等问题时不时就会在网上引发热议。这其中不乏客观中肯的分析,但也存在一些片面的误解。
东北经济怎么了?GDP数字不好看,东北人民生活得怎么样?新一轮东北振兴如何破局?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辽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张万强。
记者:网上时不时就会冒出唱衰东北经济的论调,东北经济怎么了?
张万强:东北地区重化工业比重在60%以上,辽宁则高达80%。近年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低迷,国内重化工产能过剩,在市场需求大幅降低的环境下,东北经济乏力相对于其他地区更为明显,这是不难理解的。当前,东北地区面临的问题是经济转型升级的阵痛,是“成长的烦恼”,“唱衰东北”不符合目前东北的实际发展情况,是没有深入调查研究的不客观说法。
事实上,通过提升创新能力、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等举措,2016年吉林和黑龙江GDP增速已超过或接近全国平均增速,辽宁虽出现负增长,但主要是前期数据不实造成的,并不是经济运行状况的真实反映。进入2017年以后,东北经济已逐步进入筑底企稳、提质增效的阶段。
记者:GDP数字不好看,东北人民生活得怎么样?
张万强:小康社会及经济发展的最终衡量标准不仅仅看GDP有多高,更重要的是看居民收入、生活质量和社会保障是否有持续的提升。尽管近几年辽宁经济呈下行态势,但过去五年其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8.1%和9.7%。总体来看,当前东北地区就业水平没有明显下降,居民收入稳步提升,房价相对全国副省级城市保持较低水平,人民处在安居乐业的状态。
记者:网传东北人才大量流失,科技成果和创新人才“双流失”在东北是否愈演愈烈?
张万强:不同地区由于发展条件和发展水平的差距造成人才的流动是正常现象,东北地区与东南沿海相比在收入水平、工作机会等方面确实存在一定差距。人才向东南沿海流动是客观存在的,这不是东北独有的现象。全国高层次人才都在向东南沿海流动,这也并不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情况,没有数据支撑东北人才流失“愈演愈烈”。
没有必要过度担心这种人才的合理流动,就好比改革开放初期总有人担心出国留学人才会大量滞留国外一样。实际上,一部分人才在发达地区学习、工作,掌握先进管理经验和高新技术后回到东北,能从更高层面和视野格局上推动地区发展。况且,东北地区传统产业人才过剩,过剩的人才向其他地区流动是人才的合理流动。对东北地区来说,要对标发达地区,进行产业结构性调整发展新兴产业,全力打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服务体系。
记者:新一轮东北振兴如何破局?
张万强:从近几年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态势来看,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地区,经济增长相对越稳健,市场化程度低的地区则经济增长乏力,东北地区表现尤为明显。当前推进新一轮东北振兴,必须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加快市场化进程作为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培育新动能的牛鼻子,增强微观主体内生动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记者:解局东北振兴突破口在于深化改革,改的是什么?
张万强: “改”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让国企按市场化规则运行。东北地区国企众多,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解决“一股独大”以及由此可能带来的无人负责、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等体制问题,加快形成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对央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还可引进地方政府资本和上下游产业链资本,以促进央企与地方经济融合。
“改”善营商环境。“投资不过山海关”“开门招商,关门打狗”等都体现了行政职能过度干预市场而导致的营商环境恶化。坚持不懈改善营商环境必须加大东北地区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和部门职能改革,让政府这只手依法归位到为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优质服务的属性上。
“改”在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改变重化工业特别是低端重化工占比畸高的产业结构现状。一方面下大力气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扶持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使其逐步成为支柱产业,成为引领老工业基地产业走向中高端的主导力量;另一方面,坚定不移化解过剩产能,加大对违法生产企业监管,防止落后产能死灰复燃。在此基础上,传统冶金、石化、装备制造等产业走两化融合和智能化改造之路,向产业链中高端演进。<
http:www.cps800.com/news/601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