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马物流技术研究院 马贤祥
现状
受国际经济低迷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等影响,2008年后国内物流技术装备行业增长速度一直处于趋缓状态,据悉,2012年增长速度已由以往的30%下降至约20%。受其影响,常规的物流技术装备如叉车、托盘等产品市场需求增长出现大幅下滑,据统计我国叉车2012年销售量为288,662台,与去年同比下降了约7%;与此同时,全球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带动了国内快件物流配送产业发展对物流装备需求急剧上升,其中适应快件业的物流输送分拣设备数量占比明显上升。在此背景下,2012年我国物流装备市场供求关系总体趋稳,市场平衡性继续增强,供求平衡的装备数量持续增加,其表现形式也由以往的定制商品供给向市场驱动新方式转变,消费需求对生产供给的引导和决定作用不断增强,反映出生产企业经营理念和能力加快向市场化方向转变。目前,虽然少数技术含量较高的物流装备在一定区域和时段供应偏紧,但在市场供求面上的表现主要还是功能性、行业性、阶段性的,应用领域主要集中在电商、汽车、电子产品、快消品等领域。
机遇
电子商务改变了经营模式和商业业态,在其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抓住契机,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是物流装备企业面对本轮调控需认真面对的现实问题。首先,随着网购消费群体、业务量的大幅增长,对于电子商务的订单履行,以及订单结构和数量波动等的差异,其复杂程度对物流配送提出了巨大挑战,通常电子商务企业需要借助一系列先进的自动化技术进行订单处理,以满足消费者需求。自动化的基础是信息化,自动化的核心是机电一体化,其最终表现是靠一系列自动化终端设备根据规定流程来执行,诸如条码/语音/射频自动识别系统、输送分拣系统、自动存取系统、自动导向车、货物自动跟踪系统等。这些设施在发达国家已普遍用于物流作业流程中,而在中国由于物流业起步晚,发展水平低,自动化技术的普及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做好这些设备是国内装备供应商的机遇所在。
其次,随着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的快速上升,国内物流自动化的脚步加快,多元化的供需服务是趋势。作为供应商不应局限于仅提供设备,还应形成设备成组配套、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和各种提高附加值的服务项目,或者按客户的需要提供其他服务。
机遇一定是给有准备的人,作为物流输送分拣设备专业厂商Damon公司,早在2009年就高度重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不断调整产品结构适应市场、体现专业,积极开展对外合作,用新技术及更加切合中国市场需求的产品赢得了业内各界用户的青睐。针对快件业务的迅速崛起,公司投入资源设置快件部门,根据业务特点对其设备种类、机型结构等进行专项研发,并组织力量形成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团队进行全方位服务。Damon目前能提供的输送机新产品主要有:零压力积放输送机、带传动辊道机(系列)、低重心穿梭车(RGVS)、高速托盘升运机、电动装卸皮带机、窄带合流输送机以及快件专用皮带输送机(系列)等,分拣机新产品主要有高速滑块式分拣机、转向轮分拣机、窄带分拣机等。如图:
展望
总体看在本世纪初的十多年里,我国物流装备业随经济一起实现了大垮步发展,其中支撑物流输送分拣装备的现代技术涉及领域广泛,服务的对象也发生阶段性变化。面对国际同行的竞争,本土物流装备企业竞争力不断提升,新技术、新理念的引进帮助国内物流输送分拣装备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得以提升,不断改善的政策环境和企业自身努力也催生了一些本土物流装备业品牌。目前,较具规模的输送分拣设备专业厂商国外主要有VanDerLande(范德兰德)、SIENMENZS(西门子)、BEUMER(伯曼)、Daifuku(大福) OKAMURA(大库)、HOKUSHO (北商),国内主要有Damon(德马)、贵阳普天、中邮科技、锋馥、广元等。
成绩的背后,还有很多不足,国内物流装备企业与发达国家同行相比存在着一定差距,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产品质量和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技术方面一直处在跟踪和追赶状态,一些关键核心技术还未完全掌握,装备制造业综合能力还有待加强。这说明我国物企装备业的发展仍然任重道远,同时也呈现出市场需求巨大的上升空间。如何做好这方面的铺垫将是本土物流装备企业的未来走向。国外同行会仍十分看好中国市场,他们将不惜降价竞争,以取得市场份额,但无论如何进口设备很难取得价格优势。因此,采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OEM制造、本地化服务及品牌合作等双赢合作方式来更好地为客户服务,将是本土物流装备企业在较短时间内形成综合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产品的标准化、模块化是产品质量稳定可靠的保准,也是产品走向技术成熟的标志。但我国目前已投产使用和即将投产的输送分拣设备产品均没有相关的国家或行业标准,以使设备供应商不得不根据客户不同的需求进行大量的非标设计,造成了诸如供货期长、使用不规范等许多问题。物流装备标准化工作事关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经济结构调整的大局,也是一项科学性、社会性和系统性工程,因此,在输送分拣设备投产使用大幅度上升形势下,其产品规范和标准制定,已成为当前物流装备行业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借此也呼吁行业专业机构积极应对,重视企业参与意识、共同推进物流装备标准化进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