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管理中心>>行业资讯>>新闻资讯正文
 
新能源三产业兴旺中现隐忧
新闻ID号:  61288 无标题图片
资讯类型:  产业纵横
所属类别:  车载电源; 燃料电池
关 键 字:  新能源/新能源汽车
内容描述: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产能过剩”等类似问题一直困扰着经济政策部门。对于产能过剩形成机理的研究,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研究传统:一种是以“市场失灵”来解释过剩产能的形成机理;一种则是以转轨经济中体制缺陷对经济体行为的扭曲来解释。
发布时间:  2018/5/30 16:58:07
更新时间:  2018/5/30 16:58:07
审核情况:  已审核开通[2018/5/30 16:58:07]
浏览次数:  共 728 人/次
新闻来源:  能源圈
链    接:  ~
责任编辑:  ~
发 布 者:  电源在线
图片文件
原文件名:1.jpg
保存文件:20180530165758797.jpg
路径文件:/uploadfile/newspic/20180530165758797.jpg
管理操作:  修改  设置为未审核    发布新闻资讯
内    容: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产能过剩”等类似问题一直困扰着经济政策部门。对于产能过剩形成机理的研究,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研究传统:一种是以“市场失灵”来解释过剩产能的形成机理;一种则是以转轨经济中体制缺陷对经济体行为的扭曲来解释。

    最新相关数据显示,新能源行业中,有三个产业正在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

    新能源汽车产业产能过剩

    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我国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在《中国制造2025》中也被列入十大重点发展领域之一。2012年6月,国务院印发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中设定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能力达200万辆。但是,根据中国流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至2017年6月底,国内已经落地的新能源整车项目超过了200个,相关投资金额高达10000亿元以上,各类车企已经公开的新能源汽车产能规划超过2000万辆,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中设定目标的10倍。以上数据显示,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产能过剩已现端倪。

    动力电池产业产能过剩

    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也快速发展,值得关注的是,动力电池产能过剩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有专家指出,过去几年,国内动力电池行业普遍存在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不足问题,2017年尤为突出。而今年3月份科技部发布的《2017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也指出,2018动力电池产能过剩还将达到巅峰。

    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动力电池出货量占全球市场份额高达70%以上,从2014年到2016年,国内动力电池产业年均增长率分别高达368%、324%和78.6%,2016年动力电池领域的投资金额超过1000亿元。据测算,当前形成的产能若全部释放会形成170Gwh/年的巨大产能,大约是目前市场实际需求量的7倍多,可以满足年产500万辆的电动乘用车和50万辆电动大客车的总需求,而按照相关规划,我国到2025年都达不到如此庞大的市场需求量。

    值得注意的是,宁德时代最新更新的招股意向书显示,宁德时代本次拟发行新股约2.17亿股,占发行总股本比例不低于10%,募资金额53.32亿元,预计发行日期为5月30日(明天)。但事实上宁德时代最初想要募得得资金是131.2亿元,缩水了约60%。

    有人认为,宁德时代募资减少的背后所折射出的是,动力电池企业已来到了发展的关键路口,削减募资规模,体现出了监管对该行业的谨慎态度。

    宁德时代的客户比较集中,过去三年,前五大客户销售金额占当期公司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82.62%、79.49%和51.90%,若未来大客户经营情况不利,减少采购,公司将面临风险;新能源汽车下一代电池发展方向包括全固态锂电池、锂金属空气电池、氢燃料电池等,当前尚处于基础和应用研究阶段,距离技术成熟和商业化还有较长距离。宁德时代主要还面临公司业绩存在季节性波动以及环保等风险。而上述这些存在于宁德时代的风险,也正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以及动力电池产业所面临的挑战。

    光伏产业产能过剩

    公开数据显示,截止至2018年第一季度,中国市场上有据可查的光伏产能超过140GW,然而日益走高的巨大产能却没有匹配到相应的市场需求,2018年全球新增光伏装机量乐观估计在100GW-120GW之间,供与需之间的巨大差额,中国光伏协会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在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领域都呈现产能过剩迹象。

    为什么会过剩?

    作为新兴行业,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等产业受到资金青睐因而快速发展,本也无可厚非。一些企业为以规模取得竞争优势扩大产能,也属于市场行为。

    但在中国,以上三个产业都得到了国家大力补贴,因而便出现了产业“潮涌现象”,各类资本竞相涌入,良莠不齐。产能过剩也与各地政府片面追求GDP政绩密不可分,利益驱动,各地政府对发展产业均热情高涨,地方保护主义也阻碍了市场化进程,影响了市场优胜劣汰机制发挥,导致优势企业和高效产能无法进入,弱势企业和僵尸企业得以生存,从而加剧了行业低端产能过剩风险。

    相关配套服务的落后也是导致产能过剩的原因。例如,国内新能源汽车中大部分为纯电动汽车,因此充电设施成为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但是,诸如充电桩等基础配套设施的相对滞后现象正日益突出,虽然充电桩数量在全国各地快速增加,但不可忽视的是新能源汽车的增长规模仍然大幅高于充电桩数量的增长规模,充电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成为了制约新能源汽车快速推进的最大障碍。

    产能过剩只是表面,更深层次的是品质(质量)问题。产能扩张过快,便忽视了技术的提高和创新,当前,很多并不具备研发、生产,甚至毫无相关产业经验的企业,利用产业较低的进入门槛,千方百计地采取控股、合资建厂、切入供应链等投资手段进入产业领域,短期内易形成大量低端过剩产能,给产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方式,既是解决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深层次矛盾的现实选择,也是拓展未来空间、谋划更高水平发展的根本途径。宏观一点讲,建设强国,必须推动产业由大向强、向精、向优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