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
2005年,虽然全球电源管理芯片市场发展趋缓,但是国内市场受下游整机需求旺盛驱动仍然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实现27.5%的销售增长率,明显高于全球8.9%的增长水平。然而,不容乐观的是,本土电源管理芯片厂商依然只能在低端市场打拼,中端市场鲜有涉足,更遑论高端市场。 那么,哪些领域才是本土电源芯片厂商可能的突破点?未来市场将出现哪些有利于本土厂商的变化呢?
本土厂商打拼低端市场
目前,本土有代表性的电源管理芯片厂商主要有深圳美芯、南京微盟、圣邦微电子、长运通、上海贝岭和无锡禾芯等。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这些公司表示目前主要提供DC/DC升压和降压、LDO、电压检测、LED驱动等产品。由此可见,产品基本集中在低端市场。
深圳市美芯世纪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汪敬波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国内电源管理芯片厂商和国际大厂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各方面的差距很多。国内厂商目前要做的是不断扩大低端市场份额,并在中端市场获得增长。但是要想进入高端市场,则是几年之后的事情,现在国内厂商的水准还达不到要求。
南京微盟电子有限公司设计部经理张洪俞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认为,本土厂商和国际大厂的差距有目共睹。本土厂商起步比较晚,技术和市场相对都很落后。国外很多模拟电源设计工程师的工作年限达到20年或者更多,而很多国内公司成立只有5到10年。目前,低端市场都是国内厂商在做,利润比较薄。因为技术差距较大,也只能从低端起步。本土厂商基本没有涉足高端市场。未来还会维持这样的格局,至少未来几年高端市场的格局很难改变。
无锡禾芯微电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沈明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说:“我们和国际大厂的差距主要还是在高端产品方面,目前国内都在做中低端产品。”
我们也有三大优势
虽然目前身处低端市场,但是本土电源管理芯片厂商也不必妄自菲薄,我们在这一领域拥有三大优势。
首先,本土厂商对中国市场有很敏锐的感觉,能够切合市场需要做出一些有特点的IC,而且现在国产IC的质量在不断提高。随着国内IC厂家的研发实力的增强和厂家对国产IC的逐步接受,将有更多更好的电源管理IC和IC厂家出现。
其次,我们的优势在于国家对IC产业的支持力度比较大,无锡、上海等地都有产业基地。但是这些都是外部优势,本土电源管理芯片厂商要想发展就要将外部优势实实在在地转化为技术优势。
最后,未来市场将出现一些有利于本土厂商的变化。笔记本、数码相机等产品的生产向中国转移,中国有庞大的市场,消费群体很大。台积电等代工厂也在向祖国大陆转移产能,这将增加本土厂商在工艺方面的选择性。以前在工艺上不能很好实现的产品,现在有工艺保证则可能实现,降低了风险。同时导致原片价格的降低。
消费电子成未来突破口
在认清自身所处位置和拥有的优势之后,找准未来的突破口就成为公司发展的重中之重。消费电子产品有望成为本土电源管理芯片厂商的突破口。
汪敬波说:“公司下一步的研发方向是便携式产品。未来本土电源管理芯片厂商应该重点开拓便携式产品应用市场,取得突破的可能是手机和PMP应用。”
张洪俞也认为,未来本土厂商应主要集中在消费电子和便携式多媒体应用上。另外还包括充电管理和充电管理保护,随着锂电池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必然提出这方面的要求,本土厂商有可能取得突破。
沈明表示,未来比较热门的市场应用可能在机顶盒,目前标准没有出来,一旦标准出来,大家可能都会做,再有就是LED灯,其他则没有看到很明显的增长点。
没有价格和服务优势怎么办?
以往一提到本土厂商的优势,人们常常会说到价格和服务。然而,我们当真在每个领域都拥有价格和服务优势吗?电源管理芯片市场就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当我们以惯性思维请南京微盟电子有限公司设计部经理张洪俞比较一下国内外同类产品的价格时,张先生犯难了。原因在于我们做的是低端产品,人家做的是高端产品,简直就是“关公战秦琼”,无法比较嘛!
张先生还表示,本土厂商在服务上没有什么优势。无锡禾芯微电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沈明对此表示认同,“我们的服务跟凌特等国际大厂相比根本没有优势。”他说。
那么,当我们没有了价格和服务“杀手锏”之后该怎么办?是不是坐以待毙呢?当然不是。坐稳低端市场的同时,通过技术和资金积累向中高端市场进军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国家对IC产业的支持力度比较大,无锡、上海等地都有产业基地。但是这些都是外部优势,本土电源管理芯片厂商必须将外部优势实实在在地转化为技术优势。
未来中国市场的应用量将很大,关键在于如何挖掘市场机会。(安勇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