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力发电场在中国几乎成了谁干谁赔的买卖。国有大型电力企业看中的是“跑马圈风”,而地方政府要的是搞了可再生能源的政绩,专家呼吁——风电不要成为新的形象工程。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维斗说:“中国风电的发展速度快得令人担心。”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可再生能源处处长史立山说:“超乎寻常的发展后面隐藏着不小的风险。”作为可再生能源的风电发展快了难道不是好事吗?他们担心什么,风险又在哪里呢?
赔本买卖为啥有人愿意做
10月26日,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一间不大的会议室里,一个有关中国风电价格政策的研讨会(下称研讨会)正在举行。主席台的座次很有趣:史立山坐在中间,分列两旁的是来自国内外风电企业的近10位代表,而他们每个人都对国家发改委出台的风力发电价格形成办法颇有微词。
今年1月,国家发改委颁布了《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也就是业界俗称的“7号文”。其中规定:风力发电项目的上网电价由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按照招标形成的价格确定。而根据当天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绿色和平和世界风能理事会共同发布的《中国风力发电价格政策分析研究报告》(下称《报告》),从2003年9月我国开始实施风电特许经营权项目招标到今年9月,共组织了四期招标涉及11个风电项目,中标的几乎都是报价最低的投标商,其上网电价在每千瓦时0.382元到0.519元之间,而风电的合理价格应当为每千瓦时0.6元左右。也就是说,如按招标价格执行,风电场将成为一个谁干谁赔的买卖,使许多潜在的投资者望而却步。
可问题的关键是,这赔本的买卖偏偏就有人愿意干。《报告》显示,在“7号文”颁布后的第四期特许权项目招标中,参与投标的17家开发商悉数都是国有企业(其中5家与境外注册的企业组成了联合体,以享受采购国产设备增值税退税和部分减免所得税的政策优惠),而在前三期招标中曾热情百倍的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此时只作壁上观了。研讨会上,一位国有电力企业的代表坦言:“我们赔得起。”
《报告》认为,国有电力企业愿意出低价竞标,可能与正在讨论中的强制可再生能源发电配额的政策有关。考虑到国家可能会对可再生能源占电力企业发电量的百分比作出规定,所以他们急于“跑马圈风”。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则透露,有些企业圈而不动,或只上些小的形象工程,利用中标炒概念、树形象,用清洁能源作秀,以引诱股民,套取资金,限制其他资本的合法进入。
而中国工程院院士倪维斗给出的另一个答案是,一些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领导认为,干了可再生能源可以获得一个好名声,为了政绩,他们不惜代价。从某种意义上说,风电正在成为新的“形象工程”。
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风电设备产业正在受冲击
说起来,倪维斗作为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国合会)能源技术与战略工作组的中方组长,曾是风电特许经营权项目招标政策的最早倡议者。在2001年到2002年,他们工作组的中外专家曾就此进行过广泛深入的研究,多次开会讨论,最终形成了政策建议,并被国家发改委所采纳。
“我们当时的愿望很美好,希望通过竞争,适当降低风电的上网价格。在政策设计中,还特别要求投标者必须采用相当比例的国产风电设备,希望因此能逐步培育起自己的民族产业。但万万没想到的是,这项政策在执行中走了样。投标者并没有实事求是地报价,而是为了抢地盘,出政绩,甘愿报出‘跳楼价’。我最大的担心是,经营者为了尽量减少亏损,拼命压低设备价格,使得设备制造商根本没钱搞研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风电设备产业正因此受到冲击。”倪维斗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
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施鹏飞介绍,至2005年底,我国已建成风电场61个,装机容量达到126.5万千瓦,居世界第7位,亚洲第2位。在已安装的1864台风电机组中,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设备只有30%左右。
在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风电设备中,新疆金风科技有限公司占有80%—90%的份额。但倪维斗最近得知,有些原来为金风提供零部件的企业,已转而为纷纷进入中国的跨国风电设备制造商服务。“在跨国风电设备制造商携核心技术加紧进入之时,我们发展的着眼点不应是速度的快慢,而应培育自己的风电产业。”
中国风电要装机量更要发电量
在研讨会上,施鹏飞大声疾呼:“中国风电要千瓦,更要千瓦时。”他认为,不能一味追求装机量,避免出现项目执行率低或者风场建成后却发不出电等问题。
施鹏飞说,他最近应邀参加某拟建项目的评审会时发现,该项目连测风这一必要的前期工作都没做好,“各级领导却要求尽快上马,这差不多成了一项政治任务了。”言下之意,连风能资源状况都没搞清,建成的风场能否发电,自然也未可知。
《报告》显示,虽然11个招标项目还没有一个建成,但实际设备价格、项目融资成本都比当时预计的增加了很多。倪维斗透露,其中1个项目正面临着严重的融资困难。
设备质量是决定风场能否正常发电的关键。浙江运达风力发电工程有限公司吴运东说,现在风电设备的核心技术大多还掌握在外国人手里,但有些设备企业只顾引进,不注意消化吸收。在低价的诱惑下,有的企业刚生产出的样品就被买走了,更有甚者,有的还在图纸阶段就签了合同。“要知道,一个小小的橡胶制品的质量问题就足以导致整个风机的损坏。”
史立山的担心则是,西部某些并不缺电的省区上了大量的风电项目,但这些电几年之内根本无法送到缺电地区。他认为,这些省区应当充分注意我国风能资源和电力市场的不均衡性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
《报告》主要作者、中国可再生能源专委会秘书长李俊峰说:“风电是一个成长中的新兴行业,需要培育,需要支持。目前风电价格形成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报告》建议,将电价政策由招标定价制度改为固定电价制度,使风电价格水平保持一定的吸引力。同时要适时调整其电价水平,但始终要高于燃煤发电的上网电价。此外,风电企业自身也要自律,共同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倪维斗说,类似的建议也曾有不少人希望他能够出面向国家有关部门反映,但他以为,除了价格之外,更重要的是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培育民族风电产业,把中国的风电事业实实在在地干起来。“千万不能为了面子、为了政绩,不顾一切。” (摘编自《科技日报》罗晖)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维斗说:“中国风电的发展速度快得令人担心。”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可再生能源处处长史立山说:“超乎寻常的发展后面隐藏着不小的风险。”作为可再生能源的风电发展快了难道不是好事吗?他们担心什么,风险又在哪里呢?
赔本买卖为啥有人愿意做
10月26日,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一间不大的会议室里,一个有关中国风电价格政策的研讨会(下称研讨会)正在举行。主席台的座次很有趣:史立山坐在中间,分列两旁的是来自国内外风电企业的近10位代表,而他们每个人都对国家发改委出台的风力发电价格形成办法颇有微词。
今年1月,国家发改委颁布了《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也就是业界俗称的“7号文”。其中规定:风力发电项目的上网电价由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按照招标形成的价格确定。而根据当天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绿色和平和世界风能理事会共同发布的《中国风力发电价格政策分析研究报告》(下称《报告》),从2003年9月我国开始实施风电特许经营权项目招标到今年9月,共组织了四期招标涉及11个风电项目,中标的几乎都是报价最低的投标商,其上网电价在每千瓦时0.382元到0.519元之间,而风电的合理价格应当为每千瓦时0.6元左右。也就是说,如按招标价格执行,风电场将成为一个谁干谁赔的买卖,使许多潜在的投资者望而却步。
可问题的关键是,这赔本的买卖偏偏就有人愿意干。《报告》显示,在“7号文”颁布后的第四期特许权项目招标中,参与投标的17家开发商悉数都是国有企业(其中5家与境外注册的企业组成了联合体,以享受采购国产设备增值税退税和部分减免所得税的政策优惠),而在前三期招标中曾热情百倍的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此时只作壁上观了。研讨会上,一位国有电力企业的代表坦言:“我们赔得起。”
《报告》认为,国有电力企业愿意出低价竞标,可能与正在讨论中的强制可再生能源发电配额的政策有关。考虑到国家可能会对可再生能源占电力企业发电量的百分比作出规定,所以他们急于“跑马圈风”。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则透露,有些企业圈而不动,或只上些小的形象工程,利用中标炒概念、树形象,用清洁能源作秀,以引诱股民,套取资金,限制其他资本的合法进入。
而中国工程院院士倪维斗给出的另一个答案是,一些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领导认为,干了可再生能源可以获得一个好名声,为了政绩,他们不惜代价。从某种意义上说,风电正在成为新的“形象工程”。
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风电设备产业正在受冲击
说起来,倪维斗作为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国合会)能源技术与战略工作组的中方组长,曾是风电特许经营权项目招标政策的最早倡议者。在2001年到2002年,他们工作组的中外专家曾就此进行过广泛深入的研究,多次开会讨论,最终形成了政策建议,并被国家发改委所采纳。
“我们当时的愿望很美好,希望通过竞争,适当降低风电的上网价格。在政策设计中,还特别要求投标者必须采用相当比例的国产风电设备,希望因此能逐步培育起自己的民族产业。但万万没想到的是,这项政策在执行中走了样。投标者并没有实事求是地报价,而是为了抢地盘,出政绩,甘愿报出‘跳楼价’。我最大的担心是,经营者为了尽量减少亏损,拼命压低设备价格,使得设备制造商根本没钱搞研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风电设备产业正因此受到冲击。”倪维斗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
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施鹏飞介绍,至2005年底,我国已建成风电场61个,装机容量达到126.5万千瓦,居世界第7位,亚洲第2位。在已安装的1864台风电机组中,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设备只有30%左右。
在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风电设备中,新疆金风科技有限公司占有80%—90%的份额。但倪维斗最近得知,有些原来为金风提供零部件的企业,已转而为纷纷进入中国的跨国风电设备制造商服务。“在跨国风电设备制造商携核心技术加紧进入之时,我们发展的着眼点不应是速度的快慢,而应培育自己的风电产业。”
中国风电要装机量更要发电量
在研讨会上,施鹏飞大声疾呼:“中国风电要千瓦,更要千瓦时。”他认为,不能一味追求装机量,避免出现项目执行率低或者风场建成后却发不出电等问题。
施鹏飞说,他最近应邀参加某拟建项目的评审会时发现,该项目连测风这一必要的前期工作都没做好,“各级领导却要求尽快上马,这差不多成了一项政治任务了。”言下之意,连风能资源状况都没搞清,建成的风场能否发电,自然也未可知。
《报告》显示,虽然11个招标项目还没有一个建成,但实际设备价格、项目融资成本都比当时预计的增加了很多。倪维斗透露,其中1个项目正面临着严重的融资困难。
设备质量是决定风场能否正常发电的关键。浙江运达风力发电工程有限公司吴运东说,现在风电设备的核心技术大多还掌握在外国人手里,但有些设备企业只顾引进,不注意消化吸收。在低价的诱惑下,有的企业刚生产出的样品就被买走了,更有甚者,有的还在图纸阶段就签了合同。“要知道,一个小小的橡胶制品的质量问题就足以导致整个风机的损坏。”
史立山的担心则是,西部某些并不缺电的省区上了大量的风电项目,但这些电几年之内根本无法送到缺电地区。他认为,这些省区应当充分注意我国风能资源和电力市场的不均衡性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
《报告》主要作者、中国可再生能源专委会秘书长李俊峰说:“风电是一个成长中的新兴行业,需要培育,需要支持。目前风电价格形成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报告》建议,将电价政策由招标定价制度改为固定电价制度,使风电价格水平保持一定的吸引力。同时要适时调整其电价水平,但始终要高于燃煤发电的上网电价。此外,风电企业自身也要自律,共同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倪维斗说,类似的建议也曾有不少人希望他能够出面向国家有关部门反映,但他以为,除了价格之外,更重要的是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培育民族风电产业,把中国的风电事业实实在在地干起来。“千万不能为了面子、为了政绩,不顾一切。” (摘编自《科技日报》罗晖)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电源在线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编辑:NewsSource
来源:新浪科技
编辑:NewsSource
来源:新浪科技
本文链接:专家呼吁:风电不要成为新的形象工程
http:www.cps800.com/news/2006-11/20061139836.html
http:www.cps800.com/news/2006-11/20061139836.html
文章标签: 风电
投稿热线 0755-82905460
邮箱 :news@cps8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