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产业上游原材料瓶颈相当突出,没有足够的硅片是我国太阳能企业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对于新首富施正荣来说,如今最“牵肠挂肚”的便是如何获得更多的多晶硅,以抛开蜂拥而上的竞争对手。
数字或许可以说明问题:2003年,当施正荣在无锡尚德建成第一条10兆瓦的电池生产线时,国际市场的多晶硅的价格是23美元/公斤;到2005年底,当无锡尚德在纽交所上市时,多晶硅的价格已经暴涨至80美元/公斤。
近年来,全球太阳能发电以30%的速度快速增长,国际市场上晶体硅原料价格则上涨了近10倍。“拥硅为王”已经成为业内共识。
一个景象是,各路资本对于硅资源的争夺战已经火热上演。然而,对于我国企业来说,最稀缺的并非硅资源,乃是提炼多晶硅的技术,核心技术的缺失已经成为我国光伏行业发展的头号风险。
拥硅为王
时光流转到2006年,国内为数不多的硅业企业仿佛一夜之间迎来了春天。
四川新光硅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新光硅业)就是其中一例。这家成立于2001年的企业,不久前刚刚进行了股权重组。G天威(600550.SH)最终从无锡尚德、航天机电、深南玻等竞争者中杀出,如愿成为新光硅业第二大股东。
资金也许是如今新光硅业最不短缺的东西。新光硅业总经理陈绍章说:“股东们都是现金入股,现在我们的账上趴着12.9亿项目资金。到2008年后,新光还要再扩建3000吨,到时候我们就是世界老四。”
新光硅业脱胎于四川峨嵋半导体厂,后者是国内第一家从事半导体材料生产、试制和科研相结合的综合性单位。
2001年1月,依托峨嵋半导体材料厂的技术资源,新光硅业开始建设国内首条千吨级多晶硅生产线。作为国家计委批准的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生产线当时的概算总投资为11.0635亿元,其中国家投入专项资金1亿元。
然而,五年时间过去了,1260吨的年产量仍仅仅是一个数字,并未给投资者和产业中下游厂商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据悉,该项目目前仍处于建设阶段,至今未能达产达效,竣工时间已一拖再拖。
新光硅业当时的大股东是四川电力公司,电网改革后,四川省投资集团公司(下称“川投集团”)受让成为大股东。由于缺乏运作资金,新光硅业项目进展缓慢,直至2005年,董事会决定引入新股东。
消息一出,无锡尚德、航天机电、深南玻等下游厂商纷至沓来,但四川省最后选择了兼有国企和上市公司身份的天威集团。股权调整后,川投集团仍为大股东,占股38.9%;二股东天威占股35.7%。
目前国内几大多晶硅企业主要集中在四川和河南洛阳。失意新光硅业后,国内头号太阳能电池厂商无锡尚德迅速瞄准了峨嵋半导体材料厂(以下简称峨半导)。峨半导供应部负责人张祥对记者透露,无锡尚德已投资近3000万元,参与峨半导100吨到200吨多晶硅技改扩产项目,所投资金将以冲抵多晶硅产品的方式返还。
除了在四川小有斩获外,施正荣把重宝压在了洛阳。去年底,洛阳尚德太阳能生产基地在洛阳高新区正式奠基。目前洛阳尚德正着手建设一条30兆瓦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生产线和一条30兆瓦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线,计划于2006年5月正式投入运行。
尚德落户洛阳显然是看重了当地的多晶硅生产能力。
3月7日,无锡尚德首席运营官葛雷汉·雅提斯与首席财务官张怡再次来到洛阳,先后造访了洛阳单晶硅有限责任公司和位于洛阳偃师市的中硅高科。据了解,无锡尚德已经与中硅高科签订了长期原材料供应协议。为此,无锡尚德已经预付1000万原料款给中硅高科。
然而,仅仅靠订购原料显然难以满足尚德的胃口。一位投资界人士向本报透露,目前尚德正在积极努力,希望能够入股洛阳的一家生产硅片的企业,而与其展开激烈竞争的则是一家来自香港的投资公司。
技术难题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国内并不缺硅资源,我们真正缺的是提炼多晶硅的技术。”
事实上,在2002到2005年的四年间,除了资金和股权变动,技术研发滞后是导致新光硅业项目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
目前多晶体硅的提纯和精炼技术基本掌握在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国的八大厂商手中,称为“改良西门子法”。八大厂商为了垄断市场,技术秘不外泄。2000年左右,中国政府终于寻到机会,从俄罗斯购入“改良西门子法”,放到新峨嵋半导体厂。
然而新光硅业的一位人士透露:“俄罗斯的技术本来就与美、德、日等国的技术有所差距,转让给我们时还可能有所保留。如果不经过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这样一个过程,是无法真正掌握这一技术和工艺的,也就更谈不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上述人士介绍,新光硅业生产设备的关键部分也是从俄罗斯购买的。因此,设备、工序的整合都需要一个过程,欲速则不达。而一次性上马1260吨的生产线,使得技术和设备失去了充分的整合时间。连制造工艺都没完全弄明白,这个项目至今未能竣工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过,记者了解到,在天威成为新光硅业第二大股东后,生产线建设已经全面提速。公司从财力和人力上加大了技术攻关力度,设备和工序都在加紧调试中,预计整个工程将于2007年竣工。
洛阳中硅高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洛阳中硅)比新光硅业起步稍慢了些。这家在2003年1月成立的公司,由洛阳单晶硅有限责任公司、洛阳金丰投资有限公司和中国有色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共同出资兴建。其年产300吨多晶硅项目已于2005年8月建成投产,总年产700吨多晶硅的项目则在2006年1月1日动工兴建,预计2007年初投产。此外,二期3000吨扩产工程也在该公司计划中。
值得注意的是,据该公司生产部门一位负责人透露,已投产的300吨项目目前并未形成有效产能,月产量不过四五吨。他说:“目前洛阳中硅的产品在质量上还不过硬,不要说半导体级,就连达到太阳能级的标准也很勉强。洛阳单晶硅并不采用中硅的产品,它们的原材料主要是向国外厂商采购。”
该负责人称,产能小主要因为大多数生产设备并未完全整合,现在的状况是调好一部分投产一部分。而造成产品质量不过关的原因则是技术上有缺陷。在引进俄罗斯技术加自主研发的过程中,洛阳中硅尚未能将回收三氯氢硅等核心工艺彻底掌握,产品难免存在瑕疵。
目前,湖北宜昌、江西安源等地建设硅产业基地的呼声也日益高涨。据悉,辽宁凌海的千吨级多晶硅项目已获辽宁省批准,正处于招商阶段。
数字或许可以说明问题:2003年,当施正荣在无锡尚德建成第一条10兆瓦的电池生产线时,国际市场的多晶硅的价格是23美元/公斤;到2005年底,当无锡尚德在纽交所上市时,多晶硅的价格已经暴涨至80美元/公斤。
近年来,全球太阳能发电以30%的速度快速增长,国际市场上晶体硅原料价格则上涨了近10倍。“拥硅为王”已经成为业内共识。
一个景象是,各路资本对于硅资源的争夺战已经火热上演。然而,对于我国企业来说,最稀缺的并非硅资源,乃是提炼多晶硅的技术,核心技术的缺失已经成为我国光伏行业发展的头号风险。
拥硅为王
时光流转到2006年,国内为数不多的硅业企业仿佛一夜之间迎来了春天。
四川新光硅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新光硅业)就是其中一例。这家成立于2001年的企业,不久前刚刚进行了股权重组。G天威(600550.SH)最终从无锡尚德、航天机电、深南玻等竞争者中杀出,如愿成为新光硅业第二大股东。
资金也许是如今新光硅业最不短缺的东西。新光硅业总经理陈绍章说:“股东们都是现金入股,现在我们的账上趴着12.9亿项目资金。到2008年后,新光还要再扩建3000吨,到时候我们就是世界老四。”
新光硅业脱胎于四川峨嵋半导体厂,后者是国内第一家从事半导体材料生产、试制和科研相结合的综合性单位。
2001年1月,依托峨嵋半导体材料厂的技术资源,新光硅业开始建设国内首条千吨级多晶硅生产线。作为国家计委批准的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生产线当时的概算总投资为11.0635亿元,其中国家投入专项资金1亿元。
然而,五年时间过去了,1260吨的年产量仍仅仅是一个数字,并未给投资者和产业中下游厂商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据悉,该项目目前仍处于建设阶段,至今未能达产达效,竣工时间已一拖再拖。
新光硅业当时的大股东是四川电力公司,电网改革后,四川省投资集团公司(下称“川投集团”)受让成为大股东。由于缺乏运作资金,新光硅业项目进展缓慢,直至2005年,董事会决定引入新股东。
消息一出,无锡尚德、航天机电、深南玻等下游厂商纷至沓来,但四川省最后选择了兼有国企和上市公司身份的天威集团。股权调整后,川投集团仍为大股东,占股38.9%;二股东天威占股35.7%。
目前国内几大多晶硅企业主要集中在四川和河南洛阳。失意新光硅业后,国内头号太阳能电池厂商无锡尚德迅速瞄准了峨嵋半导体材料厂(以下简称峨半导)。峨半导供应部负责人张祥对记者透露,无锡尚德已投资近3000万元,参与峨半导100吨到200吨多晶硅技改扩产项目,所投资金将以冲抵多晶硅产品的方式返还。
除了在四川小有斩获外,施正荣把重宝压在了洛阳。去年底,洛阳尚德太阳能生产基地在洛阳高新区正式奠基。目前洛阳尚德正着手建设一条30兆瓦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生产线和一条30兆瓦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线,计划于2006年5月正式投入运行。
尚德落户洛阳显然是看重了当地的多晶硅生产能力。
3月7日,无锡尚德首席运营官葛雷汉·雅提斯与首席财务官张怡再次来到洛阳,先后造访了洛阳单晶硅有限责任公司和位于洛阳偃师市的中硅高科。据了解,无锡尚德已经与中硅高科签订了长期原材料供应协议。为此,无锡尚德已经预付1000万原料款给中硅高科。
然而,仅仅靠订购原料显然难以满足尚德的胃口。一位投资界人士向本报透露,目前尚德正在积极努力,希望能够入股洛阳的一家生产硅片的企业,而与其展开激烈竞争的则是一家来自香港的投资公司。
技术难题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国内并不缺硅资源,我们真正缺的是提炼多晶硅的技术。”
事实上,在2002到2005年的四年间,除了资金和股权变动,技术研发滞后是导致新光硅业项目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
目前多晶体硅的提纯和精炼技术基本掌握在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国的八大厂商手中,称为“改良西门子法”。八大厂商为了垄断市场,技术秘不外泄。2000年左右,中国政府终于寻到机会,从俄罗斯购入“改良西门子法”,放到新峨嵋半导体厂。
然而新光硅业的一位人士透露:“俄罗斯的技术本来就与美、德、日等国的技术有所差距,转让给我们时还可能有所保留。如果不经过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这样一个过程,是无法真正掌握这一技术和工艺的,也就更谈不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上述人士介绍,新光硅业生产设备的关键部分也是从俄罗斯购买的。因此,设备、工序的整合都需要一个过程,欲速则不达。而一次性上马1260吨的生产线,使得技术和设备失去了充分的整合时间。连制造工艺都没完全弄明白,这个项目至今未能竣工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过,记者了解到,在天威成为新光硅业第二大股东后,生产线建设已经全面提速。公司从财力和人力上加大了技术攻关力度,设备和工序都在加紧调试中,预计整个工程将于2007年竣工。
洛阳中硅高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洛阳中硅)比新光硅业起步稍慢了些。这家在2003年1月成立的公司,由洛阳单晶硅有限责任公司、洛阳金丰投资有限公司和中国有色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共同出资兴建。其年产300吨多晶硅项目已于2005年8月建成投产,总年产700吨多晶硅的项目则在2006年1月1日动工兴建,预计2007年初投产。此外,二期3000吨扩产工程也在该公司计划中。
值得注意的是,据该公司生产部门一位负责人透露,已投产的300吨项目目前并未形成有效产能,月产量不过四五吨。他说:“目前洛阳中硅的产品在质量上还不过硬,不要说半导体级,就连达到太阳能级的标准也很勉强。洛阳单晶硅并不采用中硅的产品,它们的原材料主要是向国外厂商采购。”
该负责人称,产能小主要因为大多数生产设备并未完全整合,现在的状况是调好一部分投产一部分。而造成产品质量不过关的原因则是技术上有缺陷。在引进俄罗斯技术加自主研发的过程中,洛阳中硅尚未能将回收三氯氢硅等核心工艺彻底掌握,产品难免存在瑕疵。
目前,湖北宜昌、江西安源等地建设硅产业基地的呼声也日益高涨。据悉,辽宁凌海的千吨级多晶硅项目已获辽宁省批准,正处于招商阶段。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电源在线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文链接:多晶硅争夺战:光伏巨头圈地忙 硅基地成
http:www.cps800.com/news/2006-3/2006324101831.html
http:www.cps800.com/news/2006-3/2006324101831.html
投稿热线 0755-82905460
邮箱 :news@cps8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