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在市场上卖10元钱一只的节能灯,北京市民今后只要凭自己的身份证,花一元钱就能领到。这项由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共同推出的“一元节能灯”推广活动一经宣布,就受到人们的追捧。
早在去年4月,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就明确,中央财政将对城乡居民使用节能灯给予50%的补贴。在此基础上,北京迅即采取了更大的动作——在中央补贴50%的基础上,市级财政跟进补贴30%,区级财政补贴10%。这样,一盏标价10元的节能灯经过三级政府的补贴后,成为了“一元节能灯”。
环境经济政策的成功,关键在于要会算大账和小账。在节能灯的推广过程中,表面上政府补贴9元钱是亏本,但仔细一算却不然,一盏10瓦的节能灯可以替代50瓦的普通白炽灯。据统计,去年北京市补贴推广500万只节能灯,中央、市、区三级财政补贴5000万元左右,但这些灯每年可节电两亿度,节约电费约1.2亿元,半年就基本收回补贴成本。而按1度电约等于0.37千克标准煤计算,更换500万只节能灯,可节约标煤7.6亿吨。形象地说,每年可减少30列火车、1500车皮的煤炭进京。可见,“一元节能灯”的背后实在大有学问。
过去,环保产品推广难一直是个国际性难题,主要原因是价格瓶颈,环保产品要比同类的普通产品贵得多。节能灯的成功推广告诉我们,只要通过财政补贴铲除价格障碍,就能让更多环保产品顺利进入百姓家庭。在上海、广州等地,政府出资为老百姓免费改造节水马桶的政策也同样取得了显著成果,不少人在使用后体验到节能产品的好处,还当了“回头客”。
“一元节能灯”的热销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一是只要便宜实惠,百姓还是很钟情环保产品的;二是推广普及环保产品的过程中,政府须有担当;三是环境政策的可操作性至关重要,既要考虑到有利于环保事业的推进,也要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首要位置。
作为政府,应制定更加有效的政策,鼓励绿色消费。比如,前段日子一些地方推出了向市民发放“消费券”或“旅游券”的措施,是否也可以尝试向社会发放“绿色消费券”,从消费源头拉动环保产品的市场需求呢?如果多一些这样以人为本的环境经济政策,绿色消费必将大行其道。■
来源:光明网
http:www.cps800.com/news/2009-6/2009618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