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新能源汽车“难销”已不少见,不仅是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纯电动汽车的销售基本上是‘雷声大雨点小’。据了解,像上海市上牌照的电动汽车数量非常少,国内销量最高的新能源汽车自主品牌比亚迪F3DM的销量也仅有几百台。
如果说中国传统能源汽车的制造水平与先进国家汽车制造水平有10至20年的差距,那么,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上,我们和国际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基本同步,中国在新能源汽车方面与国外的差距远远小于传统汽车与国外的差距。
作为汽车产业转型的重要手段,是什么制约了新能源汽车的进一步发展?是什么因素造成了新能源汽车成长的“天花板”?
行业标准亟待完善规范
“目前新能源汽车除了混合动力之外,纯电动车及其他代用燃料车尚无统一行业标准。”中大新能源汽车公司总经理马宪说。
马宪用“打乱仗”来形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现状。在他看来,目前该产业存在一个不良倾向总是认为凭借一己之力,就可以把新能源汽车做出来。这就导致了企业各自为政、各搞各的技术路线。在马宪看来,标准缺失将导致新能源行业无序发展。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要健康发展,行业标准亟待完善规范。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原工信部部长李毅中也曾指出,现在各地做新能源汽车的企业积极性很高,但各自为政,低水平重复,很难突破。
“单靠一个企业,没有那么多的人力、物力去攻克这个技术难关,必须要组织行业或者跨行业的联合攻关。”李毅中说。他建议在政府引导和行业协会的组织下,集中力量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以加快研发和产业化。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电动汽车执行的行业标准有七八十个之多。在政策性法规之外,公安部有公安部的标准,交通部有交通部的标准,统一标准的缺位问题十分突出。“这是电动汽车行业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
从科技部推行“十城千辆”到“863工程”再到“三纵三横”,中国新能源汽车在研发、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制定等方面有了较大的突破,但是行业标准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新能源汽车企业发展的手脚。
“目前在很大程度上继续沿用传统的整车测试标准,已不能满足新能源汽车的要求,尤其是在动力系统集成及通讯服务接口方面很难达到统一。”马宪说。
马宪表示,目前,大多整车企业开发的电动客车只是将不同的动力系统部件拿来进行组装,由于执行标准各行其道,技术路线五花八门,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关键部件不能通用等因素,往往整车完成以后各项性能指标都不理想,而部件厂家又互相抱怨。
“结果,这样的整车投放市场以后,厂家没有底气,用户提心吊胆,对每个参与的企业有着很大的制约性。”马宪说。
- 1
- 2
- 总2页
http:www.cps800.com/news/2011-8/201184172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