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光伏“国补”的重要来源——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费的征收标准一再提高,已经从2006年的0.001元/kWh飙升至2016年的0.019元/kW,但仍然难以满足急速膨胀的光伏市场需求。
2015年,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收入514.87亿元,支出519.15亿元,其中用于太阳能发电补助的金额82.29亿元。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到2015年底,光伏发电项目累计被拖欠补贴大约400亿元。
“我国政府已经开始意识到,随着光伏产业的发展和国际大环境的变化,当前的补贴政策已经不能适应光伏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长期关注光伏补贴的中南大学商学院教授熊永清表示。
“中国光伏补贴的1.0时代是‘金太阳+建筑一体化’阶段,这时期的项目主要是屋顶项目,补贴的主要形式是电站建造初装成本的一次性补贴。但由于初装补贴仅仅针对装机量,忽视了电站的发电量,导致部分电站的设备和建造质量都差强人意,仅实施了3年,1.0阶段就结束了。”苏美达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市场部总经理袁全说。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也表示,“金太阳工程”时期的补贴方式是有问题的,出现了很多骗补的现象。
因此,光伏发电一方面需要政府继续扶持,鼓励发展;另一方面,从长远来看也必将逐步取消补贴,减少政策依赖。“十三五”期间,我国光伏行业将进入转型期,即从规模扩张型发展到质量效益型发展的转变。
近期,国家发改委下发通知,决定进一步下调光伏电站的上网标杆电价。我国将逐步下调光伏发电补贴水平,直至取消补贴。
按照规定,2016年以前备案纳入年度规模管理的光伏发电项目,如果未能于2016年6月30日前完成并网发电,将执行新的电价标准。这意味着,Ⅰ类、Ⅱ类和Ⅲ类资源区的光伏电站度电补贴将分别下降0.1元、0.07元和0.02元。
取消补贴需循序渐进
光伏发电补贴下调,对行业将产业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德国光伏行业发展可谓是一个很好的借鉴例子,到2014年为止,德国稳坐了9年全球光伏装机龙头老大的位置。然而,在德国削减补贴之后,光伏投资收益率明显下降。2013年,屋顶电站的收益率中枢还在16%左右,2014年其收益率中枢仅为13%;地面电站从11%的收益率下跌至9.5%左右。这直接导致了德国的装机量快速下降,2014年德国新增装机仅为1.89GW,为五年来最糟糕的一年。
这样子的大起大落,并不是好事情,这是需要中国做出借鉴并提前做好预见的。比较好的方案设定,应该是监管部门提前列出明确的时间表,采取逐步、逐年下调补贴的方式,取消光伏补贴必然会发生,具体在何时需要拿捏好,这也是业界非常关注的问题。一般认为,当光伏发电可以实现平价上网,补贴政策就可以退出历史舞台。但实际上预计不会等到那一天,应该会在接近平价上网之前补贴政策就会调整。
在上网电价之外,光伏装机量、在总的发电装机容量中占比,也可能是监管部门会重点考量的因素。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近几年光伏电站装备成本下降,目前每kWh成本已经降至0.6元左右,但相对于中国大规模采用的燃煤火电仍然缺乏竞争优势。以光照资源充足的甘肃为例,燃煤发电上网标杆电价为0.2978元/kWh,不足光伏发电成本的一半。这就意味着,没有补贴,光伏电站每发一度电要亏超过0.3元,资本肯定不会关注这样的生意。
如果以补贴后甘肃0.8元/kWh的光伏上网标杆电价计算,光伏理论收益率却显得过高。但事实并非如此,在光伏电站设备成本下降的同时,其他的成本却在上升。
究其原因,虽然我国理论上能够建设光伏电站的地面、建筑面积巨大,但是由于土地属性、并网条件等制约,能够方便、适宜建设电站的土地却逐渐成为紧缺资源。企业在获得光伏电站建设土地的同时,不得不满足地方提出的扶持地方经济发展等各类要求,投资建设电站的企业变成了这些资源持有者眼里的“唐僧肉”。企业满足这些要求都需要大量的投入,变相提高了光伏电站的投资成本,增加了企业对补贴的依赖。
消纳困难也是造成补贴难以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全社会用电量增速下降的背景下,西部光照资源充足的地方出现了严重的弃光现象,部分地区弃光比例达到50%,使企业投资收益大幅减少。
除了电站本身外,国家鼓励发展光伏电站,一个重要原因是促进整个产业链健康发展。换言之,补贴决定着光伏电站的生死,更决定着背后巨大的光伏电站装备制造产业链。
可以预测,若大幅取消补贴,光伏电站装备制造产业链上的绝大多数企业将面临生存危机。若按照逐步取消,光伏企业或能丢掉补贴拐杖良性发展。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委会副主任、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王斯成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到2025—2030年,光伏有望在发电侧实现平价上网,届时补贴有望取消。”
倒逼光伏企业创新
下调电价补贴已是大势所趋,从国家能源替代的角度考虑,下调补贴是对的。补贴取消之剑迟早会落下,当落下的那一刻,光伏行业将会发生什么?
大多数光伏企业人士对于调价一事都比较淡定。通过竞争和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光伏发电较高的成本会逐步下降到与火电持平的程度,实现平价上网,只不过现在的电价下调是倒逼企业进行创新而已。
光伏补贴的削减,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项目投资收益,这就迫使项目开发商对项目质量有更高的要求,即最具性价比的发电设备、最优的电站选址和设计。
因此,对光伏行业来说,一方面可以促使制造商进一步降本增效,自然淘汰落后产能;另一方面,由于上网标杆电价政策更有利于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发展,未来将在一定程度上减缓西北大型地面电站的大规模投资和由此带来的弃光问题,同时推动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发展更多的分布式光伏应用,自发自用,就近消纳,更高效率的利用太阳能资源。
在通过技术创新降本增效的同时,实施“光伏+”战略,拓展光伏发电应用领域,也被业内公认为是“后补贴时代”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有效路径。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梁志鹏说,通过实施“光伏+”可以开拓更多、更广泛的应用空间。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负责人介绍,光伏行业正在探索跟钢铁工业、水泥工业、玻璃工业等高耗能产业对接,通过这种方式既能提高光伏发电利用率,又能达到节能环保的效果。
为分布式光伏发展提供契机
在不断促进企业创新发展的同时,光伏产业的发展应该愈益多样化,不要再端着高大上的身段儿,而是要更接地气,比如和定点扶贫、农业等各个方面实现充分结合。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地面光伏电站补贴拖欠严重,补贴额度也在下调,但分布式度电补贴并没有下降。另外,比起申请“路条”,分布式门槛相对较低,又容易就地消纳。
与此同时,各地财政给出的地方光伏补贴,大多用于支持分布式项目。相较“国补”,很少出现拖欠现象。因此,业内人士认为,这将为分布式项目的发展提供契机。苏美达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市场部总经理袁全表示:“我们已经把分布式项目作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开始战略布局。”
除了苏美达之外,天合、晶科等光伏企业也在纷纷加码分布式。就连工程机械巨头三一重工,也提出将在未来5年投资300亿元用于分布式光伏。这意味着,它将拿出自身销售收入的60%用于分布式光伏。
袁全还特别指出,和传统能源领域的资金均来自国家资本不同,光伏领域,尤其是分布式光伏领域的资本来源和资本运作模式要更为多元化。针对分布式光伏项目的发展前景,如果完全依靠第三方在业主屋顶投资项目,而业主不能深度参与投资全过程,将很难真正大规模推动分布式业务的健康发展。为此,苏美达推出了国内首例光伏电站发电量保险。这样一来,业主主投的项目建成并网之后,在(3-8)年的时间内,国家给予分布式的政策红利将由业主享有,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业主、社会投资者和专业投资机构,主动地深度关注并参与到分布式光伏项目的投资中来。
编后语:总体而言,光伏发电一方面需要政府继续扶持,鼓励发展;另一方面,从长远来看也必将逐步取消补贴,减少政策依赖。“十三五”期间,我国光伏行业将进入转型期,即从规模扩张型发展到质量效益型发展的转变。“后补贴时代”,企业必须依靠技术进步降本增效,同时通过实施“光伏+”战略,拓展光伏发电应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