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财政部等1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扩大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和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的实施方案》,明确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基本实现全覆盖,市场化运行机制初步建立,先进生物液体燃料创新体系初步构建,生物燃料乙醇产业发展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发展生物乙醇产业益处多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快了开发绿色可再生能源的步伐。其中,生物燃料乙醇以其具有的可再生、环境友好、技术成熟、使用方便、易于推广等综合优势,成为替代化石燃料的理想汽油组分。
“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中石化科技部原主任乔映宾表示,发展生物燃料乙醇还是解决秸秆等农林废弃物焚烧问题、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重要措施。
发展生物燃料乙醇还有助于提升我国能源自主能力。乔映宾说,去年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为65.4%,呈上升态势。车用乙醇汽油可以替代部分石油,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提高能源自给能力和安全水平。
发展生物燃料乙醇,可以提高我国对粮食生产、库存和价格的调控能力。“生产燃料乙醇是处理问题粮、变质粮的最好方式。”乔映宾说。
发展生物燃料乙醇,还能够为农民开辟新的增收渠道,带动农业增效和农村经济发展。车用生物燃料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河南天冠集团教授级高工张晓阳说,发展燃料乙醇是提高农产品深加工水平的重要途径。生产粮食乙醇还会产生有价值的副产品,酒糟蛋白饲料(DDGS)就是深受养殖户欢迎的优质高蛋白饲料,食品级二氧化碳则是碳酸饮料的重要原料。
推广时机和条件已经具备
近年来,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在有力保障市场供应的同时,也带来了政策性库存高企等问题。有关专家纷纷建言献策,建议参考国际经验,扩大生物燃料乙醇生产消费,调节粮食供求,有效处置超期超标等粮食,提高国家粮食安全水平,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会同财政、农业、粮食等部门组织力量进行了反复研究论证,认为当前的确具备扩大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和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的时机和条件。
——转型有需要。相比光伏、风电、水电等可再生能源而言,我国可再生液体燃料发展则明显滞后,2016年实际消费量仅约300万吨,不到全国成品油消费的1%,已成为当前能源转型的突出短板。
——原料有保障。据有关权威机构测算,我国每年产生的超期超标等粮食可支撑一定规模的生物燃料乙醇生产。此外,国际市场玉米和木薯年贸易量达1.7亿吨,5%即可转化生物燃料乙醇近300万吨。国内每年可利用的秸秆和林业废弃物超过4亿吨,30%即可生产生物燃料乙醇2000万吨。
——产业有基础。我国生物燃料乙醇产业经过10多年发展,以玉米、木薯等为原料的1代和1.5代生产技术工艺成熟稳定,以秸秆等农林废弃物为原料的2代先进生物燃料技术已具备产业化示范条件。行业整体技术装备水平居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同时培养和储备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
试点已取得预期效果
我国生物燃料乙醇产业发展始于“十五”时期初期,2001年为了解决大量“陈化粮”处理问题,改善大气及生态环境质量,调整能源结构,经国务院同意,启动了生物燃料乙醇试点。
从“十一五”时期起,根据形势变化暂停了粮食燃料乙醇发展,陆续在广西、内蒙古、山东等地建成多个非粮燃料乙醇示范项目或产业化装置。目前,我国生物燃料乙醇年消费量近260万吨,产业规模居世界第三位。全国已有11个省区全境试点推广乙醇汽油,乙醇汽油消费量已占同期全国汽油消费总量的五分之一。
“总体上看,我国车用乙醇汽油试点工作取得了预期效果,形成了以‘核准生产、定向流通、封闭推广’为特征,符合国情和历史发展阶段、行之有效的中国可再生燃料推广模式。”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我国车用乙醇汽油试点推广的有关政策主要形成于本世纪初期,既有的经验做法已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变化。为了进一步推动产业发展,《方案》提出建立国家生物液体燃料推广工作协调机制,成立国家生物液体燃料推广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扩大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和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工作。
另一方面,对于生物燃料乙醇生产企业,《方案》要求应积极配合国家粮食市场调控,提升市场竞争力,保质保量供应生物燃料乙醇,高度重视并处置好超标粮食转化产生的危废,确保不产生二次污染。对于成品油批发经营企业,《方案》要求应及时采购生物燃料乙醇,保障车用乙醇汽油市场供应。
今后还将落实考核问责机制。《方案》明确“车用乙醇汽油推广使用实行属地行政首长负责制”和“将车用乙醇汽油推广目标完成情况纳入企业负责人年度经营业绩考核和任期经营业绩考核”。下一步,将按照国务院要求,适时对各省级政府推广车用乙醇汽油监督管理职责和成品油销售企业车用乙醇汽油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来源:经济日报
http:www.cps800.com/news/2017-9/201791417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