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并不落后
目前各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路线并不一致,例如日本发展混合动力汽车,欧洲发展的是清洁柴油车,而美国则选择发展生物质燃料汽车。“但是殊途同归,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国也都会朝着电驱动的方向发展。目前,各国的技术路线应该称为过渡阶段的技术路线”。
然而,电动汽车无论在我国,还是在国外都处于起步阶段。在电动汽车领域,我国跟国外的差距是大还是小,目前还没有办法可以准确地衡量。
尽管如此,我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跟国外存在差距,是毋庸置疑的。那么我国新能源汽车究竟发展到了什么程度?目前我国的新能源汽车情况,应该细分到各个产业链的技术,即最重要的电池、电机和电控三部分来分析。
“电池是目前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瓶颈”,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张承宁教授向本刊介绍。众所周知,当前新能源汽车的价格贵主要是由于电池的成本高。对于纯电动汽车来说,电池的成本就占整个成本的30%—50%。所以,有观点认为,解决了电池的高成本问题,就意味着电动汽车高价格问题得到了解决。
在电动汽车动力电池领域,技术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是镍氢动力电池,而各国现阶段的研发重点则是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也被大家视为远期目标。我国生产车载动力电池的厂家有很多,对动力电池进行研究的厂家更多,已大批投产的主要有万向、雷天、中信国安(000839,股吧)盟固利等“。目前,国内动力电池的技术主要掌握在企业手中”。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杜芳慈对《中国投资》表示。
长时间以来,我国围绕提高单体电池的电性能、安全性能和寿命,电池组的电性能、模拟工况性能、耐震性以及车用带管理系统的电池组的综合技术指标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攻关。高功率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性能有了较大提高,已经能为整车提供基本符合要求的产品。从整个国际市场来看中国的电池技术也并不差,我国很多企业还拥有核心的自主技术,并且在电池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如比亚迪、万向钱潮(000559,股吧)集团。
此外,一直困扰着我国车载电池发展的另一个问题没有标准,也随着《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结构型式及尺寸》等3项标准通过审查,得到了初步解决。
如果说电池是电动汽车的动力来源,那么电机就是动力的直接制造者。“要研发并生产出供汽车使用的电机,在国际上也是比较困难的”,冯冲指出。张承宁也指出,“我国在电机方面跟国外的差距并不大,我国生产的电机能够满足我国新能源汽车的需要。”与电池技术相似,我国的电机生产技术主要也是掌握在企业手中。国内有很多企业在研发并生产新能源汽车的驱动电机,如大洋电机(002249,股吧),并且我国生产的大部分电机已经应用于新能源汽车上。此外,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也在大力地研发电机产品:中国科学院已建立起电动汽车电机驱动系统的研发平台,研发高效高功率驱动电机的北京理工大学也跟大洋电机合作实现了电机的产业化。
在电控领域,张承宁表示:“我国的很多控制技术都是跟国外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的,我们使用的控制车辆核心的驱动技术就是自主的。”目前,客车用控制系统已经基本能够满足专项目标和整车的要求,轿车用电机控制器的效率最高点达到98%。冯冲认为在电子控制方面我们几乎没有技术,即使在电控方面拥有的自主技术也并不属于核心技术。在电动汽车的电控领域,我们大部分都依靠进口。正略钧策合伙人包仲南在接受《中国投资》采访时也表示了类似看法,他认为,“尽管我们能够生产电控产品,但是最核心的技术还是在国外机构手中”。
从电动汽车的关键零部件来看,中国的技术跟国外相比并不算落后,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一定能够做出好的电动汽车。电动汽车并不是“电池+车”那么简单,电动汽车这块蛋糕落入谁之口,还很难说。
两大难题待解
技术提供方对我国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的进一步发展态度乐观,如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与此不同,证券公司行业分析师的态度则更慎重。他们指出,目前我国在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领域仍有两大问题需要解决:一是动力电池发展存在瓶颈,其上游产业链的关键技术还有待攻克;二是关键零部件体现出“单兵作战能力较强,整体作战则实力弱”的特点,即其集成能力有待提高。
在动力电池方面,首先动力电池成本高昂的问题短时间内难以得到解决。肖世俊认为这是由3方面因素决定的:电池使用的材料本身价格比较昂贵,车载动力电池的生产工艺和技术要求较高;电池生产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包仲南也表示,目前车载动力电池生产规模太小正是其成本高昂的原因之一。在他看来,车载动力电池真正实现规模生产后,其成本应该就会下降。事实上,车载动力电池在国际上的生产规模也并不大,尽管生产车载动力电池知名的企业并不少,如日本松下、法国萨斯特、美国A123,但是也都未实现大规模的量产。其次,从目前看来,电池性能尚未达到商业化使用的要求,包括一次充电可行驶的距离、充电时间的长短以及电池的使用寿命等,技术需要更进一步发展。杜芳慈在接受《中国投资》采访时,就对目前车载动力电池的性能表示出了怀疑。此外,虽然电池上游产业链中部分技术实现了自主,但是最核心的技术或部件仍然需要从国外进口,例如隔膜技术,冯冲表示。肖世俊也对本刊表达了类似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