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863年世界上第一条地铁在英国伦敦建成通车,标志着城市轨道交通方式的诞生。在不同国家、不同发展阶段内,凡经济发达的国家与城市都建有轨道交通系统。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亦被当作展示国家在经济、社会以及技术上高人一等的指标,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城市经济实力、人们生活水平及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在一部记录重庆筹建的第一条轨道交通线——“轻轨较新线”建设历程的电视片里有这样一段话:
重庆人一直梦想着,翻山越林、如履平地;
重庆人一直梦想着,有那么一天,能够畅通无阻、快速安全地到达目的地……
如今,我们也一直梦想着,日夜奔波穿梭在城市钢筋水泥森林里的人们,有那么一天,不再为经常堵车而发愁,不再为上班迟到而苦闷,不再为去公园玩却要计划更多的乘车时间而烦心,也不再为商务会谈时间紧迫而心急如焚,更不用担心因为约会将要被延误而招致她(他)的埋怨……而我们,总能够畅通无阻、及时快速安全到达目的地。
城市轨道交通正在帮助我们实现梦想。
序曲:“主动脉”之“中国狂想”
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轨道交通是由城市铁路、市郊铁路、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城市有轨电车、独轨铁路、磁浮铁路、机场联络铁路,以及新交通系统等组成,号称“城市交通的主动脉”。
目前,在寸土寸金的大都市里,轨道交通系统已经成为占用土地和空间最少、运输能量最大、运行速度最快、环境污染最小、乘客最安全舒适的理想交通方式。国外城市轨道交通起步较早,德国、美国、日本等国都已形成完善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
由于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的限制,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起步较晚。在2000年之前,全国仅有北京、香港、天津、上海、台湾、广州等六个城市拥有轨道交通线路。
北京于1969年10月1日建成中国第一条地铁。
香港地铁第一条线路于1977年建成通车,截至2007年,综合铁路系统全长168.1公里,由9条市区线共80个车站组成。香港地铁也是世界上盈利状况最好的城市地铁。
天津地铁是中国内地大城市中建成的第二条地铁线路,始建于1970年6月,1984年12月建成通车。
上海地铁第一条线路——一号线南段于1993年5月28日建成通车。截至2007年底,上海地铁运营线路总长236公里,车站总计163座,覆盖13个行政区域,线网规模位列全国之首。
在台湾,地铁有个别名叫做捷运。台湾第一条捷运路线于1996年3月28日在台北通车,总长78.1公里,设68站。在台湾岛南端的高雄捷运工程于2001年10月动工,2008年3月9日通车,全长28.3公里。日前,台北制定的目标是在2014年将其地铁规模扩大一倍,到2014年路网长度将增为156.3公里,而2021年规模再扩大近一倍。高雄已经完成两条地铁线建设,并正计划建设一条轻轨线,与此同时,台中也计划建设它的第一条地铁线。
广州是中国第六个拥有地铁的城市,广州地铁一号线于1999年6月28日正式通车。2007年广州地铁总长度达到116公里。2011-2020年广州还将建设11条线路,至2020年,将建成530公里左右线路,核心区站点覆盖将达到80%以上,基本实现“30、60”的出行目标。
深圳地铁始建于1999年,于2004年12月28日正式通车,是大中华地区继北京、香港、天津、上海、广州及台北之后第七个拥有地铁系统的城市。
第一乐章:春之“欢乐颂”
城市轨道交通在中国正迎来一个欢乐的春天。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十一五”后期,为应对金融风暴,扩大内需,中国进一步扩大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模,轨道交通建设的发展正迎来黄金时代。
2008年下半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提出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增长,政府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各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政策规划,大批城市开始筹建轨道交通。截止到2008年底,我国已有北京、上海、广州等17个内地城市的29条轨道交通线路建成并投入运营,运营里程近780公里。
目前,我国内地有40余座城市开始筹建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其中已获批的15个城市将在未来5年间规划建设70条总长达1700公里的轨道交通线路。加上目前在建线路,到2020年,我国内地城市轨道交通总规模将翻两番,总规模将达到3000至3500公里,其中规划建设地铁占72%,轻轨占10%。
根据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规划,在未来五年间,中国内地25个百万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将进行轨道交通规划和建设,至2015年的规划线路长度是2400公里,投资规模近8000亿。
实际上,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大蛋糕”远远超过了8000亿元。以北京为例,北京市交通委日前宣布,未来两年内将投资900亿元建设100公里的轨道交通,使北京的轨道交通里程达到300公里。预计到2015年,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将达到561公里,轨道运输比重会占到公共交通运输总量的50%以上。
据悉,上海市日前也表示,到2012年轨道里程将超过500公里,建设总投资逾1500亿元;广州也计划2020年通车里程要达500公里……以此估算,类似的特大型城市的地铁建设总投资都将超过千亿元。
一些中西部城市的地铁项目也是如火如荼。如武汉政府拟斥资3000亿元修建530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重庆则宣布斥资455亿元投资轨道交通建设,力争到2012年通车里程将达116公里。
此外,郑州、青岛、宁波等30多个城市也在不遗余力地争抢轨道交通建设的“入场券”。
目前,中国已建轨道交通的城市有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长春、大连、重庆、武汉、深圳、南京、沈阳、成都、杭州、苏州、西安、南宁、哈尔滨。
已规划建设轨道交通的城市有长沙、郑州、厦门、宁波、南昌、昆明、无锡、常州、合肥、温州、兰州、东莞、青岛、石家庄、乌鲁木齐。
中国的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步入一个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无论是建设速度,还是建设规模,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市场,受到全世界的关注。
第二乐章:地铁PK轻轨之“二重奏”
城市轨道交通包括的地铁和轻轨,具有大容量、高效率、低污染、集约化的特点。在轨道交通中,采用中等载客量车厢、单向最大高峰小时客流量3万人次的称为轻轨,采用大载客量车厢、单向高峰小时客流量6万人次的则称为地铁。
当城市迷上轻轨……
专家认为,对于我国来说,发展轻轨更实用。
从性质上比较,轻轨是一种电气化铁路系统,运能相对地铁较小。新型轻轨交通技术先进,具有占地少、运量大、速度快、无噪音、无污染等特点,故对城市环境适应性强,在国外已被广泛采用。
从建筑物保护角度看,轻轨建设可充分利用地面道路与建筑间绿化带上空,施工方面则可避免深入挖掘的行动,大大降低了工程难度。
从投资上比较,轻轨只有2-3亿元,相当于地铁的1/3。对土建工程来说,地铁的投资远高于轻轨;对能量消耗和维修来说,轻轨更具有优势。
我国现有11个200万人以上的超大城市,随着城市的发展,使运距不断增长,对城市轨道交通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南京、沈阳、成都的轨道呈现为中间在地下,两头在地上,既解决了城市的噪音问题,又不阻碍城市的景观。
显然,发展中运量的轻轨交通,是我国大城市当前应重点研究的课题。发展轻轨所需投资少,建设周期短,技术要求较低,是目前我国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首选方案。
当城市迷上地铁……
同样地,也有专家认为,要解决大城市交通问题,必须发展轨道交通,特别是地铁。
尽管地铁造价昂贵,但地铁具有运能大、快捷方便、安全正点等其它交通形式无法比拟的优势。首先,地铁的运量大,在高峰时单向输送能力可达每小时3-7万人。其次,地铁运行不受其它运输方式影响,安全、准点。再次,地铁在地下运行,对城市无噪音、无干扰,基本不占用城市土地,适合在大城市的中心区建设。
显然,地铁是城市交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必然要求,这已经在国外特大城市交通设施发展实践中得到证实。伦敦建设了408公里地铁线路、巴黎211公里、莫斯科262公里、纽约371公里、东京263公里,而中国目前地铁拥有情况仅是发达国家的1/12,远远跟不上经济和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
据调查,目前我国大城市单向断面流量已超过5万人/小时,且处于继续增长态势。如此大的流量,轻轨是不能满足需要的,只有发展地铁才能缓解特大城市中心城区道路交通压力和疏散城区人口。
制约地铁交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投资过大。但是专家认为,我国的中大型城市应合理利用地下空间来解决交通问题,只寄希望于运量较小的地面轻轨来满足需求是非常困难的。此外,北京等城市的实践情况表明,发展地铁对沿线经济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随着中国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产业外围转移速度的增加,外资和民营资本进入城市地铁建设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综上所述,地铁和轻轨其实各有其技术特征和使用范围,需要在规划中结合各自城市特点具体分析和研究,不可盲目发展。界定优先发展地铁还是轻轨,应以运输能力来区别。单向断面流量每小时在1-3万人的,应建设轻轨;超过3万人的,就应修建地铁。
第三乐章:轨道化生活之“蝴蝶效应”
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很多城市,我们都可以看到,轻轨和地铁建成之后带来的变化是居住轨道化、商务轨道化、商业轨道化、文化轨道化、休闲娱乐轨道化、旅游轨道化。
业内人士认为,地铁建成后,会使城区距离“大大缩短”。因此,地铁沿线越靠近城市郊区、目前房价较低的商品住宅将来增值幅度越大。在广州,地铁沿线的房价在建设之初就猛涨了15%。
轨道交通将改变人们的居住观念,促进住宅郊区化的发展。一方面,轨道交通对一个区域的发展和价值提升影响极大,它从观念上打破了人们对距离的传统理解。轨道交通系统可以在原来最偏僻的地区与市中心形成了“同城效应”。轨道交通在进一步拉近新城与中心城区的距离的同时,还将引导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的调整,加快中心城区的人口向新城转移,促进新城城市化的进程。那些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建设的特大城市将有更多的“卫星城区”相伴而生,而居住在各新城的市民“进城只需一刻钟”将成为现实。
另一方面,轨道交通带动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高度集中,也带动枢纽站周边地区新兴产业的诞生。
轨道交通改变居住,改变的不仅仅是地理距离和时间距离,更重要的是心理距离。轨道交通缩短了人们的时间成本、生活成本,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轻轨沿线楼盘的配套和地铁相呼应,成为一道轨道风景线。
第四乐章:轨道交通之“魔戒现身”
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轨道交通建设的拉动作用备受关注。轨道交通将改变城市,带来经济的提升。专家认为,加大财政投入发展轨道交通,特别对防止当前中国经济短期之内的严重下滑、稳定经济发展有直接作用。
轨道交通工程是拉动内需的发动机。研究统计,轨道交通每投入1亿元将可以拉动2亿-2.6亿元相关产业的发展,装备制造、工程基建、钢铁、水泥等产业链的重要环节都获得丰厚的订单,还将创造施工、制造等千余个就业岗位。
首先,作为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行业,轨道交通是一项涉及面广泛复杂、需要许多专业协调配合的大型系统工程,因此必须与城市建设发展中长期规划密切结合起来进行,它涉及到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土地利用、政府财力和管理水平等多个方面。
其次,轨道交通建设对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带动作用更大。根据规划,到2010年我国城市轨道数量将达到55条,配属车辆逾6000辆,以目前平均每辆车600万元左右计算,车辆投资将达到360亿元。如果采购的是技术含量更高的无人驾驶城轨车辆,车价约为1200万元,拉动作用更大。
“依托这个市场需求,在国家要求城轨交通设备国产化率不低于70%产业化政策的引导下,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行业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都将有极大的飞跃。”据欧洲铁路工业协会预测,2006年至2015年间,国际市场的城轨整车需求以3.3%的速度递增,年需求为500亿至600亿欧元。“以中国地铁建设为竞技舞台,我国交通轨道装备企业完全有能力‘借势出海’打入海外高端市场。”
第三,依据国际城市轨道交通职业人才配备标准,每建设1公里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至少需要60名管理及技术人员。专家预计,到2015年,北京市将需新增城市轨道交通中高级职业人才近2万人。
此外,乘坐地铁还将节省百姓日常开支,有利于促进消费。以公交为主的出行方式,交通花费占人均月消费的10%-15%,而以轨道交通出行为主的方式,交通花费仅占月支出的5%,随着能源成本的提升,这部分差距还将扩大。
尾声:活力与梦想……
毫无疑问,轨道交通已成为大城市解决交通问题的根本出路,并且符合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首先,作为最有效运输系统,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可以缓解城市交通,减少空气污染,改善环境质量,提升城市形象。
其次,轨道交通的建设可以带动轨道设备国产化产业,促进了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三,轨道交通打造的“30,60”出行目标,满足普通市民的出行需求,市民出行时间节省50%以上,平均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给城市带来活力。
……
在深圳一个地铁站口,张贴着一条这样的标语,就以此作为乐章的尾声:
闲庭信步
穿越喧嚣与宁静
感受城市呼吸的脉动起伏
变得如此简单
夜幕降临时
城市积淀下的光环荣耀
与无数星星般的灯火繁华
都幻化成每一瞬间的珍贵记忆
http:www.cps800.com/news/2009-6/200961391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