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初,财政部、科技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能源局联合下文,明确表示将加快推进国内光伏发电规模化应用。
从2000年开始,江浙沿海凭借强大的制造能力,令中国跃升为光伏产能第一大国。今天,新一轮的产业变革,对于重庆这样的内陆地区将是又一次难得机遇。
“两头在外”飞速发展的重庆光伏产业与沿海相似,极其依赖外销
10年前,当今日的中国光伏产业“教父”、 无锡尚德公司董事长施正荣还默默无名地混迹于江湖时,徐翔已率领大全集团做到全国电气行业前四,兰花集团总裁张保林则是富甲一方的山西煤老板。
10年后,中国已成为无可争议的光伏产业大国,施正荣一夜暴富的传奇也激励着无数后来者。
看到后起之秀扬名立万,徐翔、张保林的心中自是别有一番滋味。于是,他们决定杀进光伏市场一展身手。
考察了无数地方,徐翔与张保林最后的选择都指向同一个城市———重庆。重庆万州硅矿丰富,化工产业基础好,有大量的氯气、烧碱,还可以使用“三峡电”———这都是生产多晶硅所需要的。
2006年,国家实施《可再生能源法》,太阳能光伏产业成为国家鼓励投资的产业。正在为高速铁路生产供电牵引系统的大全集团召开董事会,讨论光伏产业前景。“商机稍纵即逝,不用再讨论了。”集团总裁徐翔从公文包里掏出连夜赶写的一本可行性报告,用前瞻性分析力排众议,让董事会通过了投资光伏产业的决议。
徐翔迅速作出决定,项目选址万州。随即,徐翔多方奔走,从国外引进技术,签订独占协议,然后又引进5名外籍专家。2007年,他宣布进军太阳能光伏产业的上游环节———基础原料多晶硅。
对于万州乃至整个重庆来说,光伏产业都是一个绝对的新兴产业。但有了大全多晶硅这个破题之作,后面的文章就好做了。
按照合作协议,大全在万州全部产量的三分之一将留给当地,用于就地发展单晶硅及下游产业。有了这张底牌,万州区政府找到张保林的兰花集团,承诺留给当地的多晶硅,将全部供给兰花。
张保林当即决定投资万州。今年4月20日,重庆兰花太阳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一期工程年产500吨单晶硅及切片项目正式投产,纯度在99.9999999%以上的单晶硅切片从万州下线。
然而,正当重庆光伏产业发展一片欣欣向荣之际,太平洋对岸的美国却吹来一阵“飓风”。
10月15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公告称,将对中国政府所制定的一系列新能源政策和措施展开调查。
“如做出不利判决,对中国光伏产业影响非常大。”中国光伏产业研究会研究员刘本尧表示。因为,中国目前拥有全球光伏电池产量的40%,但中国本土的光伏市场仅占全球的约2%,九成以上的中国光伏产品,均出口至国外。
重庆的两家光伏企业均表示,对于中美间的“贸易战”,企业不愿多做置评。但重庆的光伏产业与沿海一样,都是“两头在外”。外销市场的波动,对企业影响极大。
“产业盛宴”中国崛起为光伏产业大国,重庆起步虽晚于沿海,仍业绩不俗
不知是巧合还是宿命?回想当年,正是美国科学家的天才发明引领了全球光伏产业的革命。今天,身为光伏产能头号大国的中国,却又不得不面对大洋彼岸的“反倾销”大棒。
1954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在研究硅半导体材料时,惊异地发现:当在硅中掺入一定的微量杂质后,经太阳光一照,能产生电流,而且光能变电能的转换效率达到10%左右。
就在这一年,贝尔实验室把硅半导体晶体切成薄片,在硅片的正面和背面分别涂上少量的硼和砷,受阳光照射后,硅片涂硼的一侧即产生正电,而涂砷的一侧产生负电,将金属导线从正面和背面各引出一个电极,就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光伏电池。
然而,令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们意想不到的是,他们这一天才的发明竟然在此后沉寂了近50年。
施正荣创业之初经历的艰辛,足以证明从贝尔实验室的科学狂想到真正的产业化推广,路途并不平坦。施正荣回忆说:“这是一个严重依赖政府扶持的产业,市场高度不确定。”
所幸的是,施正荣为公司取了个好名字“尚德”,他最终也依靠着“二德”飞黄腾达———一个德是德国,另一个德是施罗德,时任德国总理。
2000年,施罗德政府出台《可再生能源优先法》,为太阳能发电行业提供巨额财政补贴,并不遗余力地推行“10万个太阳能屋顶计划”,不仅给予无息贷款,还以较高的价格收购居民发电二十年。
施罗德的政策,不仅激发了德国家庭安装太阳能发电设备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还推动了全世界太阳能光伏产业的迅速发展。
以制造业见长的中国,在这一轮产业盛宴中自然不甘人后。目前,国内从事太阳能光伏产业的企业达580多家。2009年,国内多晶硅、硅片、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的产能分别占全球总产能的25%、65%、40%和61%;在全球太阳能电池企业十强中,中国企业占据了四席。
即便作为后起之秀的重庆,依然取得不俗业绩。
从大全到兰花,产业的集聚效应迅速发酵。今年10月7日,大全新能源有限公司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成为万州区首家在美国上市的公司,也是重庆第一家登陆美国主板的工业企业。
10月28日,规划总投资14亿元的大全多晶硅二期项目开工。徐翔表示,在万州的一期项目已经建成投产,二期工程计划于2012年投入商业运行,届时多晶硅项目的年产总能力将达到6300吨。
万州工业园区副主任谭胜介绍说,多晶硅项目成功后,上、下游企业纷纷跟进。现在跟万州接洽的还有广州吉必盛、保定天威英利、内蒙古日盛大那几家公司。这些企业的直接投资将超过100亿元,年产值将达到500亿元。
- 1
- 2
- 总2页
http:www.cps800.com/news/2010-12/20101214111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