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在兴起,或引发制造业生产方式、发展模式、创新模式、组织方式、产业生态的深刻变革。3D打印、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突破。
工信部赛迪研究院装备所所长左世全博士在发表的题为《互联网时代,中国智造的关键技术和发展趋势》报告中认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即智能制造成为主要趋势,或引领新一轮产业变革。
左世全博士分析指出,当前中国制造业面临“双重挤压”,即面临来自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新兴发展中国家依靠低成本承接产业转移的“双重挤压”。左世全博士指出,“对比美、德智能制造战略不难看出,美国属于‘互联网+’,也就是说美国在IT技术创新与产业化方面具有领先优势,在制造能力方面与德国有一定差距,政府推动智能制造平台、应用技术与工艺创新,IT企业力图利用其优势向下整合制造业(即IT+制造业)。而德国属于‘+互联网’,因为德国在制造能力方面具有领先优势,在IT技术及产业方面‘输了上半场’,力图通过IT创新应用‘赢得下半场’(即制造业+IT)。德国工业4.0可应对美国信息技术对本国制造业的入侵,一旦制造业各个环节都被IT接管,那么美国就是最大的赢家。我们再拿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对比,二者共同点是具有基本相同的战略使命和核心理念,使命之一都是为了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到来;使命之二都是把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放到优先位置。即谁抢占了科技革命制高点谁就赢得了未来,谁能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定制化生产谁就赢得了新一轮产业变革,谁监测到并追踪到产品生产及应用数据,然后归纳和分析,谁就掌握了世界脉搏。”
左世全表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资源环境和要素成本约束日益趋紧。“近年来,我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特点表现为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我国制造业要素成本压力持续加大、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不断增多,长期依赖的低成本竞争优势已逐渐消失。与此同时,随着刘易斯拐点到来,人口红利也将逐渐消失。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时代结束,劳动力人口持续减少,劳动力成本急剧提高,城市化动力不足以及养老成本飙升。到2015年,综合考虑能源、物流、融资、劳动力等方面的成本,中国制造业总体成本已几乎与美国等同。”左世全博士认为,我国制造业已然进入新阶段。
左世全进而剖析了“中国制造2025”的主要内容,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对重大技术装备的需求为目标,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综合集成水平,完善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制造文化,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从制造业发展历程看,人类制造模式经历了手工生产、机器生产、大规模批量生产等阶段。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制造业自动化水平大幅提高,出现了并行工程、精益生产、敏捷制造等模式。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与制造技术的融合,制造业呈现数字化、智能化趋势,定制化、分散化生产方式开始兴起。这是必然的发展阶段。当前,我国制造业总体仍处于电气自动化(2.0)、数字化(3.0)并存的阶段,大部分企业尚未完全实现数字化(3.0),而德国已经基本完成数字化(3.0),正迈向智能化(4.0)。因此,我国推行智能制造不可能一步到位,必须从国情出发,走电气自动化(工业2.0)补课、数字化(工业3.0)普及、智能化(工业4.0)示范的‘并联式’发展道路。同时,我国制造业在工艺技术、装备及产品质量等方面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即使没有智能制造,也需要加快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发展智能制造需同时提升制造业基础能力和水平。”<
http:www.cps800.com/news/2015-12/20151249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