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航天局新闻发言人表示,未来五年,我国将实施载人航天、月球探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一批重大航天科技专项。此外,还将开展包括火星在内的深空探测专项论证。据了解,作为中国航天的骨干力量,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将参与其中大部分型号的研发和专项论证。
说起 “上海航天”,首先让人联想到的就是火箭、飞船、卫星等带有神秘色彩的航天装备产品。其实,民品在上海航天的发展中也占据重要地位。如何将貌似不相关的两个产品门类融合发展,是 “十二五”期间上海航天发展的重点。
朱芝松表示,长期以来,由于航天装备、民品产业各自为战,形成技术创新体系中相对分立的历史现状,造成上海航天不同领域技术资源互通性差,新技术、新产品转化能力弱的局面。为此,上海航天建立了军民技术结合创新平台,通过技术人才培养费、技术资源使用费、技术成果转化费的模式激励优势航天装备技术向民用产业转移。
比如,卫星电池技术的应用。上海航天依托811所高安全、长寿命单体电池芯的 “航天转民用”技术,掌握了新能源汽车用动力锂离子电池组系统核心技术,研发出包括动力电池芯、电池标准模块、电池组系统和电池组管理系统。并建立动力电池的检测试验平台和仿真分析平台,为新能源汽车、储能装置、轨道交通、通信网络等领域提供安全可靠的电源系统解决方案、产品和优质服务。目前,上海航天已与上汽集团、东汽集团等众多知名汽车厂商进行配套合作,共同推进电动车产业的发展。
“十二五”期间,上海航天还将投资25亿元到30亿元人民币,建设4亿至6亿安时动力锂离子电池生产线,形成20万套级车用电池组系统配套能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动力锂离子电池产业链,力争成为国际一流的动力电池系统产品供应商。
此外,推进融合发展,还要设置合适的组织构架。 “"十二五"期间,上海航天将根据企业的战略和所处环境确定管控模式”,朱芝松说,航天装备为核心、民品产业为支撑是上海航天的基本策略。他表示,目前国家的航天装备定货体制以及生产环境短时期内不会发生大变化,因此,航天装备业务必须加强管控力度,采取运营管控或战略管控。对于民品,将把航天高技术转化为高附加值的民用产品、服务于国计民生作为主要目标,灵活采取各种管控模式,做到 “有进有退”。
可以说,新的 “航天与民用结合”管理颇具成效,但是解决 “二元结构、一元管理”的体制缺陷不可能一蹴而就。朱芝松坦言,虽然上海航天的航天装备产业涉及领域较广,但具有明显优势的还不是很多;民用产业虽进行关停并转的集中化建设,但距离真正的市场化发展还有一定距离。他表示, “十二五”期间,在市经信委党委、市经信委和闵行区政府等部门支持下,上海航天还将在 “航天与民用结合”上加快步伐,争取 “十二五”末,真正实现双翼齐飞。<
http:www.cps800.com/news/265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