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光伏产业顺风发展了十多年,已经到了历史的转折口,依赖政策高额补贴,狂飙突进的粗放式发展时代行将过去,时代呼唤着能与现有火力发电在市场上公平竞争的光伏产业。
自2009年以来,跨欧及美的“寒流”加速了这一进程。“暴利”时代纷纷进入光伏产业的中小企业面临破产困境,而那些雄心勃勃的产业巨头却在不断扩大规模,向着光伏发电平价目标迈进。
中国政府正在不断出台利好政策,以抓住这个中国乃至全球光伏产业的变局点,以助力光伏产业顺利转型升级,完成从政府补贴型产业到市场竞争型产业的蜕变,以在这个世纪最重要的“新能源革命”中占据先机。
暴利神话破灭
在政府高额补贴保证利润的前提下,在最短时间内最大限度扩大规模是最大化利益的合理逻辑。而这,正是2008年前后中国光伏产业的真实写照。
四川新光硅业科技有限公司是中国第一个拥有千吨级多晶硅生产线的光伏企业,总经理陈绍章在2009年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多晶硅暴涨的时候,多晶硅的利润率超过500%,比贩毒还要赚钱。在这样的高利润下,四川新光硅业的中国第一条千吨级多晶硅生产线,总投资额10多亿,全部收回投资仅仅花了1年半的时间。
彼时,由于国际原油的不断攀升,欧美等国纷纷开始寻找石油的替代能源。欧洲主要光伏大国德国早在2004就实施了《新(修改)可再生能源法》,即上网电价法,要求电力公司以高于标准零售价的价格收购光伏组件生产的电能。其后该政策一直持续执行,2008年依然保持着具有吸引了的“强制上网电价”,这促使光伏组件的原材料多晶硅价格一路走高,2008年4月,多晶硅价格突破500美元/公斤的历史高位,国内资本纷纷扑向多晶硅产业,光伏企业遍地开花,光伏产能急剧膨胀。
等到2009年金融危机,欧洲国家纷纷降低、取消太阳能补贴,国外订单锐减,多晶硅价格开始一路下滑。2011年,受欧债危机影响,欧洲国家再次削减补贴,同时美国对华光伏企业发起“双反”调查,中国光伏产业雪上加霜,2012年2月,多晶硅国际价格已经跌至31.75美元/千克。
原先在多晶硅高价时期进入光伏行业的企业此时已经骑虎难下,缺乏规模、技术、资金,使得他们在市场“寒冬“中根本无法与行业的那些优势企业抗衡。2012年1月17日,浙江协成硅业有限公司一位负责人向媒体证实,“目前公司已经全面停产,正在走破产清算程序”。这使协成硅业成为2011年光伏产业遭遇“寒冬”后第一个破产的多晶硅企业。
中投顾问新能源行业分析师表示,协成硅业面临的困境仅仅是一个侧面,国内大部分中小多晶硅企业已经停止生产,未来光伏产业整合不可避免,不少企业也将吞下盲目扩张的苦果。
降低成本第一
政策补贴削减,市场发展放缓,行业产能过剩,这使得降低成本成为新时期光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的新逻辑。
- 1
- 2
- 3
- 总3页
来源:慧聪网
http:www.cps800.com/news/267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