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历时数载、几易其稿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终获通过。
规划指出,“以纯电驱动为我国汽车工业转型的主要战略取向,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推进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这一规定宣告了此前各部委一直存在分歧的技术路线问题已告一段落,但这并不意味着纯电动汽车已达到普及阶段。
有业内人士认为,规划出台将有助于加快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进程,推进高性能发动机、混合动力发动机技术推广,相关企业也有望不同程度获益。但是,也有专家认为,新政策的出台并不意味着新能源汽车会马上在中国大地上遍地开花,其更大意义是表明政府对节能减排的决心。
国家“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监理咨询专家组组长王秉刚表示,目前情况下,相比于纯电动车,混合动力的产业化条件更趋成熟。因此,“十二五”只是纯电动车的起步阶段,“十三五”期间才会有较快发展。
此外,规划预计,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超过50万辆,节能型乘用车新车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6.9升/百公里以下;到2020年累计产销量则超过500万辆,节能型乘用车新车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5.0升/百公里以下,燃料电池汽车、车用氢能源产业发展水平与国际同步。
专家认为,就我国目前的产销情况和技术水平来看,上述目标的挑战性较大。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副秘书长崔东树也表示,“如果没有各地政府的大力推动,达到前述目标有一定难度”。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一位相关人士也认为,“其实,到2015年,无论在技术还是配套等方面,新能源汽车还依然处于起步阶段”。
整车企业在政策的压力和动力下,加快新能源车型产业化进程将对上述目标的实现起到促进和保障作用。对此,有业界专家指出,“新能源汽车要想实现产业化,就必须寻找到好的商业模式”。政府要建立有利的市场机制引导,而非单纯的财税补贴。<
http:www.cps800.com/news/270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