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风电如同一阵“旋风”,从东南沿海到北方内陆,一座座风电场拔地而起,发展速度在可再生能源中独占鳌头,并开始从“补充能源”迈向“战略替代能源”。截至2012年6月,我国并网风电为5258万千瓦,已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风电大国。
然而,在这种井喷式发展背后,风电行业的隐忧已逐渐显现。国内风电市场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是政治意愿和强制性市场份额政策,但却忽略了发电量,当前受制于并网、消纳问题,风电“弃风”现象严重。本月15日,国家电网在促进新能源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提出,将围绕“十二五”重点建设的九大风电基地,按照先省内后区域再全国的原则,建立全国性的大电网来促进风电消纳。
前瞻产业研究院风电行业研究员贺重阳认为,风电作为一种间歇性电源,大规模风电开发势必受到电网消纳随机性电量能力的限制。大规模风电的高效利用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难题。
我国风电场主要分布在距负荷中心较远的地区,电网结构相对薄弱,电网建设对风电开发存在一定的制约。在当前“三北”(西北、华北和东北)我国风电基地集中地区,风电发出的电力无法正常并网,这已经成为未来风电发展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从表面上看,风电场建设周期短,而电网建设则相对复杂,难以完全同步完成,风电的快速发展凸显这一差异,从而带来了弃风及风电消纳困难等问题。
从国际经验来看,欧洲丹麦等国家依靠强大的跨国互联电网支撑,有效地扩大了风电平衡区,提高了风电利用水平。例如,丹麦跨国交换输电容量500万千瓦,最大负荷约630万千瓦,跨国交换输电容量占最大负荷的80%。
中国要实现风电发展的长远规划,主要还是依赖“三北”的风电基地来实现。没有“三北”地区,就无法实现风电的发展目标。而建设一条从“三北”地区通向“三华”(华北、华东和华中)地区的输电线路,一方面可以实现“三北”地区风电大规模接入,有助于风电消纳;另一方面可以利用“三华”市场范围内的灵活调节电源,提高“三北”地区风电利用效率,从而将风电的“弃风”控制在5%以内,比现在的风电利用率提高20%以上。
与此同时,我国风电行业就总体技术研发水平而言,不论机构数量、就业人数和质量水平都与国际先进水平有很大差距,亟待进一步完善与提高。
风电行业的快速起步超过了预期,在企业产能及企业数量短时期内膨胀的同时,出现了同质化竞争、“重数量扩张,轻产业升级”的趋势。业界已经出现了80多家整机生产企业,预期产能都大大超过了实际市场需求。
早在2009年下半年国务院出台了控制产能过剩的文件,对此提出了警示,也提出了相关要求,即为了规范风电这个新兴产业,必须加强标准体系的建设,引导并要求企业从自主创新、重质量、重服务等方面着手,不断促进风电经济性的改善以及产品可靠性的提升。
贺重阳认为,“十二五”期间,我国风电行业的发展将会从重产能、重市场扩张等创业阶段的目标,转向以产品的进一步升级为主要任务,强调不断自主创新、提升产品质量、加强产品可靠性等方面来。随着风电行业实现从快速发展到健康发展的转变,其前景十分可观。
- 1
- 2
- 总2页
来源:前瞻网
http:www.cps800.com/news/299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