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已跃升为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然而巨大成绩的背后是来自海内外的各种疑惑。这种疑惑有关于中国车企雄心勃勃的海外拓展计划的,有关于中国汽车发展的路径选择的,还有关于中国汽车业是否会受制于资源和环境压力而陡然生变的。
“中国依然可以继续维持汽车产业在国家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并利用它来推动经济发展,”英国著名汽车业专家盖瑞尔·里斯(Garel Rhys)教授谈及上述疑惑时如此说道。
里斯曾任英国汽车制造商与经销商协会产业经济学委员会主席以及卡迪夫大学商学院汽车产业研究中心主任。他表示,他对中国汽车业有信心的理由是“中国经济的增长可以源源不断地提供购买海外原油的外汇资金,并令中国稳稳地居于世界贸易体系之中”。
“中国可以通过调整交通政策,比如增加公共交通的比例,增加清洁、混合能源的使用等方式应对环境污染的压力。”他进一步解释,即便是日本和德国已经实行了严厉的环保政策,汽车产业依然是它们的经济支柱之一。
“因此,一个持续增长的汽车产业与一套切实可行的环保系统是能够融洽共处的。”里斯说。
显而易见,汽车数量的激增使得中国必须提供更多的公路、更多的停车场,这对中国城市中可使用的土地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在全世界的几个汽车消费大国中,中国是唯一一个土地国有制的国家。”里斯认为,这种独特的土地制度会在中国应对汽车社会的问题中“有特别的优势”。
“中国可以更迅速有效地建设公路、铁路来消除严重的交通拥堵。”里斯说,在政府的主导下,城市空间能够更方便地再调整、再规划,使其有利于汽车社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汽车保有量,而人车空间的分离也更容易被执行。
“这种体制可以避免中国像日本那样,只能通过限制汽车数量来应付严重的交通拥堵。”
针对中国汽车产业“大而不强”的现状,里斯建议,“在2025年前,中国的汽车厂家应当通过竞争变得更加集中并拥有国际范围的运营”。
他指出,目前中国国内汽车厂家的数量显得过多,这类似于上世纪20年代的美国及欧洲汽车市场并最终会走向行业洗牌,“因为这种分散的局面不利于形成汽车生产上的规模优势和可持续发展”。
数据表明,印度的三家汽车巨头贡献了全国77%的产量,而中国位列前三名的车商只生产了中国25%的汽车。而按照规模经济的要求,一家车商只有产量达到每年300万辆后才能获得可持续经营的基础。
为什么是2025年呢?里斯解释,他预见2025年是世界新能源汽车取得突破的分水岭。而对于中国汽车业而言,发展新能源汽车是赶超欧美同行的重要机遇。
- 1
- 2
- 总2页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http:www.cps800.com/news/301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