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光伏产业的这场保卫战是不得不打响的,眼下“保持平静”已成奢望。从去年开始,美国对中国光伏产业的“反倾销”调查已引燃这个行业的战火。2011年10月,美国7家太阳能电池板生产商就向美国商务部和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提起贸易申诉。在历时将近一年的调查后,美国商务部于今年5月18日做出了对中国太阳能电池和组件反倾销结果的初审,征收高达31%到250%的反倾销税。这无疑阻止了中国产品进入美国的步伐。
今年7月24日,以德国Solarworld为代表的欧盟光伏电池产业向欧盟委员会又一次提起对华光伏电池的反倾销申请。如果申请获批成立,中国企业又将失去欧洲这个重要的市场。
面对生死抉择,7月26日上午,中国四大光伏企业在北京举行了应对反倾销调查新闻发布会,指出目前光伏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任何限制市场的行为都将置整个行业于危险境地。中国商务部也于27日通过正当渠道发表声明,“中国光伏产业并不存在任何所谓的非法补贴和倾销问题”。 金融危机已引来越来越多的贸易战,但在这场战役中,没有赢家。
“双刃剑”的作用
作为目前全球主要的光伏应用领域,欧洲市场举足轻重。据统计,整个欧盟市场占据了我国绝大部分光伏企业超过50%的销售份额。正如英利绿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法务总监陈卓所说,“一旦欧盟委员会决定立案调查,对欧洲市场任何一种解决方案都不能完全有效地解决问题。”
换个角度看,如果欧洲市场将出货量占据全球一半的中国光伏产品置于门外,对欧洲光伏业也无异于“唇亡齿寒”。上述四家企业声明中称,“以欧盟为例,2011年,以技术研发、原材料、设备制造等为优势的欧盟,对华出口光伏设备及原材料总值达75亿美元。在近年的光伏贸易方面,欧盟也基本处于顺差状态。而从整个光伏产业的价值链看,以规模、制造为优势的中国,生产大多集中在组件端。其制造增值约每瓦0.2-0.3美元,按现在国际平均太阳能发电装置安装成本每瓦大概在2.5-3美元来算,中国也仅占整个光伏价值链的8%~10%。”
此外,由于光伏产业“全球本土化”的发展特征明显,中国光伏企业在缓解欧盟各国就业压力等方面,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据不完全统计,欧盟目前与太阳能产业相关的岗位约为28万到30万左右,其中大部分岗位直接或间接来自于中国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对是否要对中国光伏产品开展“双反”,海外舆论并非铁板一块。不少机构或企业都对此持反对或保留的态度。
日前,美国大凤凰城经济理事会(GPEC)就宣布,正式向美国商务部和国际贸易委员会(ITC)提交抗议信,反对其向中国制造的光伏电池和组件征收关税。
全球光伏产业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一个优势互补的利益共同体,一旦这次反倾销立案,“双刃剑”下势必两败俱伤。
必要的追问
问题的关键是,中国光伏行业为何频陷这样的境遇呢?纵观整个光伏行业的发展及其在国际市场中的作用,形成这样的局面主要是由内与外两种因素决定的。
就在今年5月至6月,有关调研组,曾对国内10多家光伏企业进行过走访和调查。事实是面临亏损的中国光伏企业均在艰难支撑。企业研发人员在积极致力于提高量产电池的转化效率,不断完善高效能电池技术,以保持规模生产的稳定性。科研人员还和工人一道优化制造工艺,可见,中国的光伏产品之所以物美价廉,依靠的是不懈地追求技术进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 1
- 2
- 总2页
来源:互联网
http:www.cps800.com/news/302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