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剩的产能无法消灭,落后的企业没有淘汰出局,优秀者便不能真正胜出,各地政府花样繁多的救助,反而可能继续造成光伏行业内分泌紊乱,将“看不见的手”扼住,不让其发挥作用,最后阻碍的还是整个行业的成长。
在各路企业呼号政府“出手救市”时,或许存在着另一事实:光伏业需要新陈代谢,企业不必一一相救。
新陈代谢依赖于产业运行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如果对经济规律和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还有尊重,现在就到了总结和思考的时候了。
光伏行业只是一个缩影,其他行业亦然,如果出自短期利益来干扰微观经济运行,只会使得长期经济运行成本居高不下。
这关乎的其实还是一个老话题: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到底边界应该在何处。
光伏行业里,政府现在的出手相救和当年的冒进扶持,其实出自同一个逻辑:做大GDP、拯救GDP。这些地方政府不可谓不辛苦,也不可谓不努力,然而我们却悲哀地看到,政府的努力最后并未培育出一个健康的产业。
新兴产业需要政府扶持,这是大家都承认的。但政府的扶持,其目标应指向于培育出一个健康的产业,在草创阶段起到补充市场力量不足的作用,然后就应逐步退出。反观几年来政府对光伏行业的扶持,在泡沫前指向资源廉价注入、在泡沫后指向财政资金维系过剩产能的生存,恰恰在培育健康产业这一核心问题上跑偏了。
几年来光伏行业的实践证明,产业的生长还是靠那些最基本也是最实在的东西:技术、经营思想和市场需求。
同样,不仅是光伏一个行业,在许多其他行业也一样,拼命压低成本,制造出让全世界消化不良的产能,最后再耗用财政和公共资源,去维持这种产能的生存。早有论者指出,各地一窝蜂、画地为牢的结果是产能越减越多,比如我国的电解铝在增加,粗钢产能在增加,多晶硅也在增加……中国传统工业体系占全球过高的比重背后,正是这个模式在作为推手:压低所有的要素成本注入企业,形成巨大产能和GDP,这在经济体扩张的年代看似可行,一旦有效需求下滑,光伏行业的悲剧就会重演。
眼下光伏行业棋至中盘,既要“瞻前”,还得“顾后”。展望未来几年,最重要的或许就是政府无序输血政策的清理、退出,还给产业一个健康的新陈代谢环境,让优胜劣汰的经济规律发挥作用。<
来源:互联网
http:www.cps800.com/news/343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