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国内风机制造业发展迅猛,我国风电设备国产化率已达90%,装机规模全球第一。但是,膨胀式发展产生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即风电制造行业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
与其单打独斗不如捆绑嫁接
为应对激烈竞争和市场减速,一些外资公司采取了裁员,或者关闭在华的子公司的措施。从当前形势来看,外资制造商为了继续扩大在华业务,唯有积极在机械制造行业寻求潜在的合作伙伴,通过联手作战才能在中国市场上生存。目前,一部分外资企业已经采取这种模式,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就选择了与央企哈尔滨电气集团公司合作,而西门子则选择了上海电气。
2010年9月28日,GE与哈电集团下属的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宣布成立新的合资公司,主要为中国市场开发制造风电机组。今年6月9日,其合资公司哈电通用风能(江苏)有限公司竣工投产,主要从事潮间带和海上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组研发、制造、销售等。据江苏省当地媒体报道称,该公司预计2012年将实现销售10亿元,新接订单超15亿元。
在GE看来,选择与哈电合资,有助于其降低风机制造成本,并开拓未来新兴的海上风电市场。而对于哈电来说,引入GE成熟的品牌和技术,可以更好、更快地弥补其在风电领域的不足和滞后。今年7月,上海电气与西门子举行了风能合资公司开业庆典仪式,宣布两家合资公司西门子风力发电设备(上海)有限公司和上海电气风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双方在风电领域上正式开始携手合作。
实际上,由于电力市场相对封闭,外资风机制造商不得不寻求捆绑,如果条件允许,他们还是更倾向于选择自己做。至于这种选择是否能赢来皆大欢喜,将来他们又能否在中国乃至全球的风电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还需拭目以待。
或将掀起大撤离浪潮
“在诸多问题的冲击下,企业面临发展速度下降、毛利率收缩、净利润纷纷下滑。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外资风机制造商的境况要更为尴尬,市场设备价格下跌,外资要考虑品牌、利润、供应商运输成本等因素而不愿降价。”段嘉宣分析认为,售后服务响应速度慢以及产品不能适应中国本土国情、不能跟上中国风电市场迅速变化的步伐,促使外资风机制造商纷纷撤离中国市场。
为降低风电投资成本,推动本土风机制造业的发展,国家要求风电特许权项目设施的国产化率必须达到70%。而该政策在促成2008年我国本土风电设备累计市场份额手次超过外资企业上功不可没。中国风电市场也自有其一整套运营体系,很多外资并不适应,有些水土不服。如果不能完全适应中国的市场,相比苦苦坚守,撤退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一些外资风机制造商选择和国内风机制造商合作,还有一些选择“逃离”,是什么原因造成他们逃离?在段嘉宣看来,一方面,是风电行业整体情况不好,出现严重产能过剩的问题;另一方面,与国内制造企业相比,外资企业没有优势可言,其产品生产成本较高,并且机型不能满足中国市场的需要。
因此,其在中国市场的订单和新增装机不断下降,业务量下降导致企业连续亏损。
事实上,随着国内风机制造企业技术不断创新,设备质量不断提升,目前与本土风电制造商相比,外资已没有太大优势,又有服务跟不上这一硬伤,况且其售价一直都跟本土企业有较大差距,成本也一直没能完全降下来。
最具有标志性的事件,莫过于亚洲最大的风机制造商苏司兰退出中国市场。不久前,印度风电集团苏司兰将其在中国的风机制造子公司苏司兰能源(天津)有限公司转让给了中国电力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转让费约6000万美元,双方已经签约。苏司兰集团公司主席图希尔·坦提将之称为“针对中国市场,我们正重新制定战略”。 <
来源:互联网
http:www.cps800.com/news/347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