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央视《对话》 栏目中上海电力学院太阳能研究所所长赵春江作为嘉宾参加节目录制, 赵春江教授是中国个人安装光伏系统的第一人,可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螃蟹并非看上去的那么美味。
赵春江站在自己屋顶的太阳能发电装置边上。他自己发电,但却要额外支出电费20,000,000 千瓦
上海市屋顶面积大约占整个上海市土地面积的3%左右,约有200平方公里,如果全部安装上光伏板,相当于建造了一个2000万千瓦的大型电厂。按人均年用电1000度计算,仅太阳能发出的电就可以基本满足上海市2000万人口全年的需求。
在上海市闵行区山花路的一幢高楼里,身材修长的赵春江敏捷地钻出13楼的窗外。这里并没有什么平台,也没有任何防护措施,仅有一尺左右宽、可供一人侧身穿行的“过道”,稍一失足,就会滚落下去。
赵春江自豪地指着自己的“小基地”,那是一片30多平方米的多晶硅光伏电板屋顶。22块太阳能电池板略微倾斜,与水平线保持25度夹角,日均发电近9度。
“听说上海只有你一家?”记者问他。
“别说上海了,全中国只有我一家。”
倒贴电费
赵春江是上海电力学院太阳能研究所所长,他总说自己一想起太阳能发电,就有义不容辞的味道。“我一直在宣传这个事,自己不身体力行的话,别人怎么看我?”
2006年12月,赵春江自行在家中安装了一套装机容量3千瓦的系统(理论上,每1千瓦在日照1小时的条件下可以发电1度),当时总价超过20万元。到现在,这套系统已经连续正常发电超过4年。
“从2006年12月15日到现在,多少天了?”赵春江自言自语着,“4年,加一个闰年……1478,加上2011年的63天,一共1541天。”随后他又兴致勃勃地展示着电表上的数字:“已经发电12884度,安全无故障。”
对于赵春江的职业来说,自己家中安装太阳能发电系统,还有另外一重便利:搜集数据。“以前写研究报告写到上海的日照强度和发电量时,我心里就没底了。现在我差不多弄清楚了。在上海,每1千瓦的太阳能电板,每年发电1000度左右。”
赵春江的发电设备包括太阳能电板、逆变器、电表、交流保护开关和一套记录系统。原理很简单:22块太阳能电池串联,发出直流电,经过逆变器转化为220V、50Hz的电流,正负不超过0.5Hz。
“比电网的电还稳定,电网的电正负是1Hz”。赵春江说,随着成本的下降,现在这样一套3千瓦的系统,一般工程公司报价是9万元左右。“3千瓦一年发电就是3000度,按6毛一度电费来算,每年能回收1800块。要收回所有9万元投资,需要50年时间。”
50年收回投资,这样的话,谁还愿意干呢?赵春江感叹,一般来说,投资回报期在10到15年,老百姓还是能接受的。
其实,这个50年还是一个理想化的数字,因为并不是光能电板发的每一度电都会转化成收益。拿赵春江家来说,他家的这套系统,白天发的电用不完,只能输回电网。自己使用和输回电网的比例差不多是一比一。晚上电板不发电,还要继续从电网买电。 也就是说,只有一半的电派上了用场。
- 1
- 2
- 总2页
来源:互联网
http:www.cps800.com/news/352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