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业短时间经历了从井喷式的大发展到产业寒冬,中国工程院院士倪维斗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近五年来,风电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累计装机总量从2007年的585万千瓦增加到2011年的6236万千瓦,增长了十几倍,成为世界第一,风电产业已经形成并被广泛接受,但是风电厂商很快陷入产能过剩、利润大幅度下滑的境地,遭遇产业寒冬。
随即,风电厂商也采取了不同的过冬策略。有的往上游零部件领域发展,有的向下游风电场发展,试图度过风电的寒冬。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能源学会会长倪维斗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风电产业整体上缺乏规划,在发展中片面强调数量,没有实现和电网配套,导致了产能过剩和消纳难题,因此,从政府层面要考虑风机安装在哪里,安装了怎样并网发电,从整体考虑布局;就新能源而言,在一定时间内发展也有“度”的问题,不是越多越好。
总体规划缺失
风电行业发展经历了大起大落的变化,根本问题是什么?
倪维斗:风电总体规划缺失。风电的产业链上的部分环节采取市场驱动机制是可以的。例如风机制造环节是可以市场竞争的。但是,从整个产业链角度,政府层面要考虑风机制造了安装在哪里,安装了怎样并网发电,不能像风机制造环节那样能赚钱就做,要从整体考虑布局。
在风电产业发展中,有些地方政府提出的不合理的要求也加剧了这个产业的产能过剩。比如,甘肃酒泉有大量的风电场,酒泉政府就要求风电厂商必须在酒泉建厂发展风机。
但是,这个做法从全国风电产业布局来看非常不合理。例如,一些关键控制设备如齿轮箱、电机应该由专业厂来做最合适,在西北建厂非常不合理;在加工方面风机的有些设备要求都很高,政府不合理的要求,造成在那里建厂不少但很难保证质量。
因此,我们要老老实实算经济账,认认真真弄清楚投入和产出的效益,不要只看中国是风电第一的国家就OK了。
风电整机厂商有一些民营企业进入,但很快遭遇困境,如何看待风电厂商的问题?
倪维斗:做风机不是很难,一般去外国买几张图纸就可以组装了。中国机械制造力量还不错,所以买了图纸就能做。市场有做风机的积极性,现在国内大概有7080家风机厂商,但整个风电产业链只有风机厂商的积极性是不完整的,完整的风电产业链包括风机制造、风电场运营和风电并网,现有的风电产业链是不完整的。
产业链难题
刚才你谈到风电产业链问题,风电场的问题在哪里?
倪维斗:风机制造有很多私人资本,但中国风电场是没有多少私营资本的,风电场基本就是五大发电集团以及中广核等这些大的国企来搞。它们有两个出发点:一是将来要份额制;二是可以形成产业链。例如国电集团的风电场运行就挺不错的,由国电联合动力制造风机,国电龙源电力安装运行,自产自销,并网没太大问题。
但如果把龙源电力除去,国内风机运行记录是很惨的。我曾经算过,国电龙源电力只占全国四分之一的风电装机容量,而发电量却占全国风电的三分之一以上,这个指标很好。如果把这个指标抛掉的话,其他风电场的指标就很差了。龙源电力虽然不是最好的,但是能拉升全国风电场运行的效率指标。
风电场的下游电网问题是什么?
倪维斗:主要是电网利益机制问题没有解决。尽管现在要求电网要无条件、尽可能接纳风电入网,但这些都是原则性的要求。
问题的关键是电网本身的利益在何处。电网也是个企业,也需要利润。它需要投入很多控制设备和备用机组,才能接纳风电。它的损失怎么办?国家的每度电2.5角没补贴给它,就整个风电产业链来说,风机制造的有好处了,建风场的有好处了,但电网的利益不多。
虽然电网也接纳了不少风电,也做了一些努力,但是整体来说它不是很愿意。这也是没整体布局好,总体来说风电这件事成绩很大,但是也要好好总结教训。 <
来源:互联网
http:www.cps800.com/news/359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