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出发,在供过于求的环境下,企业破产是一种正常现象,是市场实现自我良性循环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当前中国光伏企业真正的挑战并不是反倾销案,甚至也不是很多专家所说的过度依赖出口市场问题,真正的问题是在企业预算软约束下价格机制不再发挥作用:地方政府的各种隐性兜底,使得优秀企业无法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近期,国家多部门密集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以组合拳的方式对处于最困难时期的光伏产业施以援手:商务部向欧盟多晶硅企业发起“双反”调查,同时将欧美光伏补贴歧视性措施诉至WTO;国家电网宣布11月1日开始,6兆瓦及以下容量的光伏发电项目可以直接在当地电网公司申请并网;几大光伏巨头正在洽谈国有化。可以预计,在实施积极扩大国内市场的政策后,国内不少光伏企业在短期内将获得一线生机。然而,地方政府出手救助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是无奈之举,以防止出现大量光伏企业被巨额债务逼得破产。回顾光伏产业在短短几年内就全面开花成为过剩产业的历程,从产业的长远发展来看,当前主要由政府来积极入市拯救光伏企业的做法可能并非最佳选择,如何引导光伏产业回归到市场良性循环的框架之内才应该是相关部门更需要考虑的重中之重。
目前光伏企业的困境直接原因就在于过分依赖海外的政策性市场。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前十大光伏企业产能占全球的30%;在2010年,这一数字甚至超过了五成;2012年则进一步上升到了63%左右。如此众多产能面对的消费市场主要是欧美市场,2011年我国光伏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80亿美元左右,其中出口额约258亿美元,对外依存度维持在90%左右。如此惊人的对外依存度导致国外市场一有风吹草动,国内光伏企业就难以承受。所以在美欧陆续对中国进行“双反”的背景下,利润大幅下降,行业迅速陷入困境也是必然的。从这个意义看,美欧“双反”只是让光伏企业的危机提早到来而已。
国内光伏产业在短期内由盛到衰的发展轨迹背后,政府之手可谓如影随形。例如,无锡尚德与江西赛维的成长历程堪为典例:2000年施正荣带着技术与40万美元回到江苏无锡创办公司,在当地政府及国资企业的慷慨资助下,无锡尚德于2005年成功在美国上市;2005年彭小峰在江西新余市成立赛维,同样获得了地方财政的全力支持,并于两年后就走上了海外上市之路。 相关数据显示,到目前为止,全国有近300个城市大力发展光伏太阳能产业,有100多个城市提出打造光伏产业基地,10多个城市提出打造双千亿光伏产业基地。因为优先扶持发展,所以光伏企业也就获得大量优惠政策。政府积极推动的直接后果就是吸引了过多的资本投入这个行业,原本供不应求的市场因为在短时间内大量增加的企业而迅速出现了产能过剩。
更为严重的是,政府力量过度介入的结果就是光伏产业正常发展轨迹受到干扰,甚至背离了市场规律。无锡尚德与赛维模式的简单复制直接导致光伏产品低端同质化竞争严重,产业泡沫泛滥。其中最为突出的矛盾就在于,由于光伏发电上网成本高企、并网技术滞后等现实问题,致使国内市场仅能消化不到5%的产量,大批光伏制造产品不得不寻求向海外市场拓展,绝大部分产量需要靠海外市场吸纳。显然,如果一切都能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操作与运行,光伏产业是不太可能出现当前危机的。毕竟,这一产业才刚刚起步,不可能像传统产业那样,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哪怕是相对过剩。就此而言,如果没有地方政府的强力“推动”,光伏巨头们就不可能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达到当前的规模,更不可能出现巨额债务。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总结光伏产业发展的经验教训,是为了推动这个行业未来更好地健康发展。地方政府大力扶持光伏产业的最大后果就是整个产业对政府与政策形成了高度依赖,这也给美国与欧盟进行“双反”提供了机会与证据。因此,面对光伏行业当前的危机,政府更应当做的,已经不是如何拯救企业了,而是要冷静地思考一下,政府的有形之手到底应当如何调控,如何才是真正地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只有真正把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光伏产业的发展才会减少成长的烦恼与代价。因此,政府当前施以援手只能使得光伏企业暂时避免出现更大危机,但是会使整个行业处于低谷的时间更长,整个行业发展更是无法做大做强。
一个奇怪的现象是,尽管光伏产业已经出现全行业亏损,但还没有一家企业因此而倒闭。而在美国,去年曾发生过在一个月内有三家市场份额较大的光伏企业连续倒闭的现象。自2009年下半年起,国内光伏组件生产商开始全面扩产,到2011年底全国总产能约4000万千瓦,而当年全球光伏市场安装总量仅2800万千瓦左右,全国光伏产能一半以上闲置。从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出发,在供过于求的环境下,企业破产是一种正常现象,是市场实现自我良性循环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当前中国光伏企业真正的挑战并不是反倾销案,甚至也不是很多专家所说的过度依赖出口市场问题,真正的问题是在企业预算软约束下价格机制不再发挥作用:地方政府的各种隐性兜底,使得优秀的企业无法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尤其需要提醒的一点是,我国光伏产业是以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为主体,尽管使用太阳能的理念非常环保,但太阳能电池板的生产过程会产生较大的污染。向光伏项目投入大规模补贴,相当于用财政资金为污染生产买单、为他国节能产业发展做嫁衣。所以,真正能够拯救光伏产业的恐怕并非政府,只能是市场:优胜劣汰的效率更高,更彻底,也才能够让真正具有优势的企业获得充足发展空间,从而做大做强。<
http:www.cps800.com/news/362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