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信部初步同意将山东省列为国内首个低速电动汽车推广试点省份”消息首先见诸山东媒体,继而引起全国的广泛关注。目前,在工信部网站尚未见到相关正式文件,也没有工信部对此事项进行确认的相关报道。但对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行业突破性大事的后续进展,各方正拭目以待,至少比混合动力车仍然只补3000块看着来劲儿。
疯狂生长
由于身份尴尬,草根式生长,夹缝中生存,似乎成了这些年低速电动汽车的存在状态。事实并没有如此严酷,在地方政府打造的区域小气侯环境下,低速电动汽车草根式生长发挥到极致,如近年山东的低速电动汽车产业可谓是疯狂生长,已发展到相当规模。
今年上半年,山东省生产小型纯电动汽车8.28万辆,同比增长79.2%,销售小型纯电动汽车8.03万辆,同比增长83.4%,产销分别占到该省新能源汽车产销总量的92.3%和92.6%,喧宾夺主地抢了混合动力汽车和插电式电动汽车的风光。而在两年半以前的2010年低速电动车的产量只有2.9万辆,当时的月产量规模也就是现在的六分之一左右。2011年,山东生产小型低速纯电动汽车产量达到6.4万辆,比上年增长了120%。2012年,山东小型纯电动汽车的产量已达到12.8万辆,增速仍然高达68.6%。按今年上半年的势头,2013年全年产量应该可以达到18万辆甚至突破20万辆。
灰色地带
这仅仅是山东。辽宁、天津、河北、江苏、浙江也都在中国低速电动汽车产业地图上占有重要位置,并依次自北向南与山东共同构成了以环渤海地区和华东部分地区为代表的中国低速电动汽车的产业带。虽然没有确切统计数据,保守估计全国低速电动汽车总产销规模应该在30万辆以上。
这个产业带,被地方视为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区域,于国家而言却是一个“灰色地带”。当然地方政府在做积极的努力,山东省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联盟在2011年发布实施了《低速电动汽车通用技术条件企业标准,河北邢台市于同年出台《低速电动汽车管理办法(试行)》,并在今年9月下旬降低驾驶人资格标准,由原来的C1及以上修改为C3及以上,适用的路面范围也更大了。
正名之外
“短途纯电动乘用车”,是国家有关部门对“低速电动车”的草拟名,“乘用车”三字的运用基本上就已将这类车归入到汽车范畴。去年下半年,国家工信部、科技部、中汽协、中汽研通过联合开展“短途纯电动乘用车产品摸底检测分析项目”,在为相关满足上路行驶测试的低速电动汽车取得工信部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做准备工作。为低速电动汽车正名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发展目标的数字意义。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明确提出,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达到50万辆。而2011年销量只有8159辆,2012年12791辆,今年上半年5889辆,两年半合计不到2.7万辆,还有两年半时间完成50万辆的目标难度可想而知。但如果把电动汽车的概念扩展到低速电动汽车范畴,这道题才可能有解,而且可以提前完成。
二是构造大产业的生态意义。尽管国家不惜巨资支持新能源汽车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建设、助力示范推广,但由于不可逾越的产业生命周期规律,在初创期(幼稚期)一般难以达到产业盈亏平衡点,新能源汽车项目难以获利。而低速电动汽车企业很多有电动自行车的基础,日子明显有好过的多。虽然低速电动汽车在技术层次上明显低于传统意义的纯电动汽车,但二者也并非没有产业上的关联、技术上的相通。低速电动汽车企业做大了,与“装上四个轮子的沙发”的理念相比,他们自然更加成熟,也就都有希望成为新一代的“吉利”。
- 1
- 2
- 总2页
来源:腾讯汽车
http:www.cps800.com/news/459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