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谈到影响当今有色金属价格走势因素时,“中国因素”和“基金炒作”是专家们必说的两个因素。2007年5月召开的第四届上海衍生品会议也不例外。
曼氏金融(美国)首席经济学家、高级第一副总裁Fred Demler表示,“中国因素”至少在10年内都将对金属价格造成影响。而目前世界上大概有150万亿资金,只有0.2%的资金投入到了和金属有关的基金(包括宏观基金和指数基金)。
为此,他预测,金属市场不存在泡沫,而且还有发展空间,今年铜均价将在7300美元。
来自麦格理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中国钢材和主要有色金属消费占全球比重为25.6%,其中原铝消费已然占全球总消费的25.2%,铜、锌消费占全球占比也分别高达23%和30%。在中国经济一派繁荣的背景下,这些数据似乎还有上升的可能。
毋庸置疑,“中国因素”确实是此轮金属价格大幅上扬的主要因素。
在Fred Demler的话语中,“中国因素”似乎还是占了主要因素,而基金只是利用了“中国因素”。这或许可以代表大多数国外分析师的观点。
一直以来,西方各大投行、分析机构从不承认基金是推动价格的主要力量,他们认为,供需基本面以及中国的崛起是推动价格的真正原因。
五矿集团有色金属首席分析师张容辉则认为,“中国因素”并不是金属价格的主导因素。中国目前是经济大国,但仍然不是经济强国。在金属的产量与消费方面,中国无疑是大国,但并非强国。
与中国在有色金属生产、消费市场大份额很不相称的是,中国在定价方面仍然仰人鼻息。中国投资者似乎只能默默承受着“中国从国外买什么,什么就涨价;中国向国外卖什么,什么就便宜” 的无奈。
以至于当被问到铝土矿未来走势时,中国有色工业协会郎大展只能自嘲地说,“进口铝土矿由以前的30多美元上涨到现在的50多美元,虽然现在还在上涨,但我想它涨到一定程度就不一定再涨了。如果涨到一定程度,我们买不起了,那么它还卖给谁,我们国家进口铝土矿主要来自印度尼西亚,如果价格涨到我们买不起了,它怎么办?”
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日本由其经济高速增长而带动的有色金属需求爆发式增长,也曾引起全球有色金属价格的上涨。不过,由于日本企业在对产业链的延伸方面做了不少功课,产品的附加值得到提高,对冲了金属价格上涨带来的不良影响。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多出口高附加值的产品,这或许可以成为企业摆脱有色金属价格暴涨的一个途径。
编辑:Ronvy
http:www.cps800.com/news/2007-8/200782173337.html